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196|回覆: 77

[中外名將] 拿破崙系列----麾下元帥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8-12 22: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希望大家鐘意上次的對手篇,有對手自然有幫手,拿破崙如何強橫,也要其他戰將助他東征西討,以下將會介紹他麾下的元帥。
-----------------------------------------------------------------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納夏泰爾親王


貝爾蒂埃於1753年11月20日出生於凡爾賽,是一位地質工程師的兒子。他天生就有傑出的地理和數學才華。1766年1月1日,年僅13歲的貝爾蒂埃成為地質工程師。1770年他加入陸軍。1780–1782年,隨羅尚博將軍的志願軍開赴美洲,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1791–1792年任羅尚博以及拉斐特將軍的參謀和測量官;因為和拉斐特(保皇派)的私交,他於1792年8月被共和國政府免職。後赴西部參加平定保皇派的叛亂,四個月後因為其貴族血統被革職。

貝爾蒂埃元帥(1).jpg


由於軍事人才奇缺,再加上極左的雅各賓派的倒臺。1795年3月他被提升為准將,擔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克勒曼將軍的總參謀長。1796年3月2日,晉升少將,繼續擔任義大利軍團的新司令–拿破崙將軍的總參謀長。他伴隨拿破崙參加了所有的義大利戰役,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拿破崙評價說:“他工作非常積極,每次我實地勘察和外出巡視他都陪侍左右,而又從不耽誤自己的公務……他具有一個優秀參謀長的一切素質”、“他很會識圖,通曉一切偵察手段,總是親自發布命令,對於較為複雜的部隊調動都能指揮自如、有條不紊”。而在外人看來,貝爾蒂埃最能讓拿破崙欣賞的地方是他“在拿破崙的面前總像矮了一截”。

1797年12月,拿破崙返回巴黎,任命他為義大利軍團司令。這年耶誕節羅馬發生反法暴動,為督政府提供了使義大利革命化的藉口。貝爾蒂埃立即率部進攻羅馬。1798年2月15日,法軍進入羅馬,貝爾蒂埃宣布結束教皇的行政權力,恢復羅馬共和國。貝爾蒂埃在羅馬聚斂了巨額私人財富,並向土倫送去了大宗款項以裝備遠征埃及的艦隊。他在寫給拿破崙的信中直言不諱:“你派我到羅馬來,就是委任我當征討英國的財務長官,我將設法讓國庫充實起來”。1798年7月–1799年8月,作為拿破崙的總參謀長,轉戰埃及,後隨拿破崙返回法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政變後,任陸軍部長,後兼任預備軍團司令,很快組建了60000人的預備軍團。並作為實際上的總參謀長參加了第二次義大利戰役。1800年6月14日,在馬侖哥之戰中負傷。1804年5月14日,成為帝國的十八位元帥之一,時年51歲,是現役元帥中年齡最大的。1805年任大軍團總參謀長。1806年封為德.紐查特爾親王。1807年8月辭去陸軍大臣職務,將其全部精力用於軍隊。1809年奧軍入侵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時,貝爾蒂埃代理大軍團司令,由於拿破崙一世不在,缺乏決斷能力的貝爾蒂埃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一度使法軍頗為被動。但在回到參謀長的崗位後就恢復了常態,為拿破崙一世制定了華沙作戰計劃,為自己挽回了名譽。1812年11–12月,在莫斯科撤退中,組織有方,保持了部隊的有序後撤。在1813年戰役中,立下不少功勞,但漸漸對戰爭感到厭倦。1814年1月29日,在布列訥堡之戰中負傷。4月11日,加入“謀叛”一方迫使拿破崙一世退位。從而得到波旁王朝的表彰,任路易十八的侍衛長。百日王朝期間,他護衛路易十八出逃,後到巴伐利亞旅行。他拒絕了拿破崙一世要其復歸的請求。1815年6月1日,在班貝格墜樓身亡,時年62歲。

貝爾蒂埃是一位值得仿效的參謀長,一位繁忙、有效而不知疲倦的人。他是司令部勤務機構的奠基人,所制定的有關司令部勤務機構的原則,後來幾乎被歐洲所有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歷史上最出色的德國參謀部,即以貝爾蒂埃的參謀部為藍本。但他不適合獨立指揮作戰。關於他的死,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愧疚而精神失常,但也有人認為是謀殺。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d&fid=52


Bust of Louis-Alexandre Berthier.jpg
貝爾蒂埃元帥.jpg
Marshal Berthier was Napoleon\'s Chief of Staff from the start of his fir.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8-12 22:28:5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若阿尚·繆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繆拉畫像,弗朗索瓦·熱拉爾作,約1800~1810

若阿尚·繆拉(法語: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法國軍事家,拿破崙一世的元帥(1804年起)。曾任貝爾格 (公國)和克萊沃公爵(1806年起),後成為那不勒斯國王(1808年~1815年在位)。他以傑出的騎兵指揮官和勇武絕倫的戰士而著稱。

若阿尚·繆拉是一個小旅店老闆之子。他的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名教士,但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加入了第一共和國的騎兵部隊(1787年)。1792年成為軍官。繆拉在鎮壓1795年王黨暴動中表現突出,因此獲得拿破崙的重視。他追隨拿破崙在意大利和埃及作戰,於1799年晉陞為少將。霧月十八日政變中(公曆1799年11月9日),時任擲彈兵指揮官的繆拉堅決支持拿破崙奪權。1800年,他在意大利西北部馬倫戈戰役中指揮騎兵部隊,是役拿破崙大敗奧地利軍隊。同年,繆拉與拿破崙的妹妹卡羅琳娜·波拿巴結婚。1804年,拿破崙授予若阿尚·繆拉法國元帥軍銜。在奧斯特利茨戰役(1805年)、耶拿戰役和埃勞戰役中繆拉都有傑出表現。1808年,他在西班牙指揮法軍殘酷地粉碎了馬德里市民的反抗。

1806年繆拉被拿破崙封為新建立的貝爾格大公國的大公。1808年8月1日,他被宣布為兩西西里王國國王。繆拉實際僅能控制那不勒斯,西西里仍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

在對俄羅斯的災難性的遠征中(1812年),繆拉指揮一個騎兵軍進行前衛作戰。拿破崙潰敗之後,他負責指揮被拿破崙拋棄的法軍殘餘部隊。1813年他在德累斯頓大勝奧地利軍隊,然而不久之後又在萊比錫被奧軍擊敗。為了保住那不勒斯王位,繆拉背叛了拿破崙,並於1814年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

1815年若阿尚·繆拉在獲得拿破崙逃離埃爾巴島的消息後,又立即與奧地利開戰。百日王朝時期他是為拿破崙作戰的老帥之一。然而他在費拉拉和托倫丁諾先後被擊敗。在拿破崙最終失敗之後,繆拉逃亡到科西嘉島,從那裡集結了一支主要由其支持者組成的不大的軍隊。他率領這支隊伍在卡拉布里亞登陸,宣稱自己是那不勒斯真正合法的國王。但是他很快被擊敗並俘獲,在受到一個奧地利軍事法庭的審判之後,於1815年10月13日在皮佐被槍決。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174202.html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2 23:08:2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米歇爾·內伊


Michel Ney 鋼鐵鑄成的漢子
拿破崙將相勇 首推 內伊龍騎兵團
最勇敢的紅臉鬥士可能患「精神受創後壓迫症」
搞砸了滑鐵盧戰役


米歇爾·內伊(Michel Ney,1769年1月10日-1815年12月7日),被稱為Le Rougeaud(「red faced」或「ruddy」紅臉子)和le Brave des Braves(「the bravest of the brave」勇士中的勇士),法國軍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軍事指揮官,拿破崙一世手下18名法國元帥之一。

早年


內伊生於近法國邊境的德國薩爾州城鎮薩爾路易,父親皮埃爾·內伊是一名啤酒桶修理廠主,米歇爾·內伊是二兒子,在Collège des Augustins上學,畢業後成為一個公證員,然後巡察地雷和鑄造。內伊作為公務員並不適合,1787年他入伍第五騎兵團。

法國革命戰爭生涯


1787年進入輕騎兵團後,內伊得到迅速提拔。從1792年至1794年他在北方軍團服役,參加了瓦爾密戰役、內爾溫登以及其他戰鬥。1792年被任命為中尉,1794年4月12日升為上尉,6月轉入薩布里-埃特-梅塞軍團(Sambre-et-Meuse),在美因茨包圍戰中肩部受傷。1796年8月被授予准將軍銜(général de brigade),指揮對德國戰線騎兵軍團。1797年4月17日內伊率領一支騎兵攻擊奧地利重裝槍騎兵(lancers)試圖搶奪法國大炮,奧地利重騎兵反擊,內伊的騎兵被打回來,內伊落馬被俘,5月8日通過交換他回到軍隊。捕獲曼海姆後,1799年3月內伊升為少將(géneral de division),1799年在多瑙河-瑞士軍團指揮輕騎兵,在溫特瑟爾之戰被打傷大腿和手腕。1800年轉入莫羅將軍的萊茵軍團,12月參加霍恩林登戰役(Hohenlinden)。1802年9月任駐瑞士軍隊總司令兼大使,1804年5月19日獲法國元帥權杖。

拿破崙戰爭生涯


1805年8月內伊指揮第六軍團參加第二次法奧戰爭,攻佔埃爾欣根。11月從奧地利約翰大公手中攻佔因斯布魯克。1806年參加耶拿戰役,並佔領愛爾福特,迫使馬格德堡要塞投降。1807年2月8日的艾勞戰役中,內伊抵達增援及時挽救了拿破崙的戰敗,使戰鬥結束時戰平。6月14日的弗里德蘭戰役中,擔任右翼擊敗俄軍。1808年6月6日,內伊被封為埃爾欣根公爵(Duke of Elchingen)。8月被派到西班牙指揮第六軍團,贏得了不少小型勝利。1810年在馬塞納元帥手下轉戰葡萄牙,後因違抗馬塞納被調離指揮。

1812年入侵俄羅斯期間,內伊擔任大兵團(La Grande Armée)第三軍團指揮官。在斯摩棱斯克內伊頸部被打傷,在9月7日的博羅迪諾戰役中,他和達武元帥一起指揮中央部隊。從莫斯科後撤(10月19-11月29日)期間,擔任後衛,力保拿破崙一世和主力軍撤離,被拿破崙授予「最勇敢的紅臉鬥士」的暱稱。別列津納河之戰(Battle of Berezina)中,在科夫諾保住重要橋樑,那裡有傳說認為內伊是最後一個越過大橋和離開俄羅斯的法國人。1813年3月25日,內伊被封為莫斯科親王(Prince of the Moskowa)。

1813年內伊參加呂岑(Lützen)之戰被打傷,在包岑之戰中指揮左翼軍團,在鄧尼維茨和萊比錫戰役中再次受傷。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指揮青年近衛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內伊據傳是最後一個越過大橋和離開俄羅斯的法國人。


後拿破崙生涯


1814年4月4日他作為元帥們的代表,要求拿破崙退位。路易十八任命他為第六軍區司令官兼貝薩坎總督,封為法國貴族,授予聖路易勳章。1815年3月當聽到拿破崙返回法國,內伊想展現他對路易十八的忠誠,開始組織力量,以阻止拿破崙,他還承諾把拿破崙活捉回來,用鐵籠押回巴黎。拿破崙意識到內伊的計劃,送一封勸降信給他,其中部分說「我將像在莫斯科的哪天晚上接見你——拿破崙」。儘管內伊曾經向路易十八承諾過,但1815年3月18日他還是在歐塞爾(Auxerre)加入了拿破崙陣營。

百日王朝期間


1815年6月15日拿破崙任命內伊任北方軍團左翼指揮官,6月16日拿破崙的部隊分成兩個單獨的左翼和右翼,分別同時進行兩次戰役,內伊在卡特布拉斯攻擊威靈頓,而拿破崙在利尼攻擊布呂歇爾元帥。

6月18日的滑鐵盧之戰,內伊任戰場指揮。他的指揮毫無技巧可言,步兵、騎兵、炮兵缺乏配合,只知蠻衝硬打。

大量的內伊龍騎兵團預備隊白白地犧牲在英軍的步兵方陣前。衝鋒中,內伊的坐騎換了五次,但因為沒有派足夠的步兵和炮兵支援而全部失敗了。

內伊5000騎兵衝鋒銳不可當的愚行,損失慘重,但他們實際上已從英軍方陣之間透過並奪佔了某些重要炮兵陣地,不過內伊的騎兵竟沒帶破壞大炮的釘子,結果又落回英國炮兵之手。

英國騎兵反攻,還是把內伊逐退。

內伊摘掉帽子,光著腳,臉被炮火熏得焦黑,扔掉肩章,大聲吼道:"「過來吧!看一看一個法國元帥是如何死的!」",率部屬向敵人發起了最後的衝鋒,但再次失敗。所有的在戰場看到內伊的目擊者說,他正在尋求死亡,但死神並不需要他。

至於內伊為何要在滑鐵盧用騎兵攻擊?有些學者研究可能是內伊在俄羅斯戰場期間得到「精神受創後壓迫症」 (簡稱PTSD 焦慮症的一種情況)影響到內伊的邏輯思考,導致行動與經驗錯亂。

滑鐵盧之戰下午6:00,拿破崙在做一次突破威靈頓正面的賭博,他命令內伊再做一次攻打拉海聖的企圖。

英國拉海聖守軍已彈藥耗盡,內伊成功的打下此據點。下午7:00,拿破崙將其最後的精銳王牌-8個營的老禁衛軍交給內伊去做突破威靈頓戰線的最後企圖。

但內伊卻沒把這寶貴的老禁衛軍預備隊兵力用來擴張在拉海聖的缺口,卻把他們分成兩個密集縱隊,又親自率領向左方進攻英國禁衛軍據守的地段。

雖然法軍炮兵給與重大的支援,但英國把步兵臥伏在高地後面,法國炮彈若在硬地可以產生嚴重的跳飛效果,但現在都陷入雨後浸溼的滑鐵盧戰場前坡鬆土中。

所以威靈頓步兵仍屹立不搖,直到內伊軍進到20碼內,才突然排槍齊射,發出具有極大摧毀性的火力。於是法國老禁衛軍不支潰退。

拿破崙耗盡最後預備隊,注定拿破崙失敗的命運。

滑鐵盧戰爭失敗後,內伊返回法國退役。警察部長富歇,給了他兩本護照逃往瑞士或美國的國家。 不過,內伊元帥,還是留在法國。

處決


拿破崙戰敗後在1815年夏季第二次被廢黜和流亡,8月3日內伊被波旁王朝逮捕,押送巴黎,12月4日以叛國罪接受審訊。12月6日被判有罪。12月7日在盧森堡戈登附近被槍殺,為了元帥的尊嚴,他拒絕戴上眼罩,獲准由他自己下令開火,報道說:


「士兵們,當一聽到我下令開火,就馬上直射向我的心臟!等待我的命令,這將是我最後一次向你們下發命令了。我抗議對我的判決!我為法蘭西打了一百次仗,沒有一次調轉槍對着她…士兵們,開火!」


http://wtfm.exblog.jp/1089221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7%E5%85%A7%E4%BC%8A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622888.html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0:22:5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邦‧阿德里安‧讓‧諾德‧蒙塞公爵


1754年7月31日,出生於帕利塞,是一位律師的兒子。1769年9月15日入伍,到康提團服役。但是父親說服他退出現役。於是,蒙塞在軍隊服役六個月後回家學習法律。後再入尚帕尼團服役,直至1773年,他再次退役學習法律。此後他發現搞法律太乏味,遂於1774年又入伍了,這次是終身的選擇。1779年在拿騷–塞根龍騎兵團中升為中尉。1791年,當該團改編為輕步兵營時,被提升為上尉。

這時,他已經37歲了,軍旅生涯似乎沒有什麼前途了,但是革命和外國干涉軍為他創造了機會。由於大批的高級軍官或叛逃、或被送上斷頭臺,許多中下級軍官得以被迅速的提升。1793年,他相繼被提升為准將、少將和比利牛斯軍團司令(1794年),在司令的位置上他戰績不凡。1794年2月,他率部將西班牙軍隊追擊至比達索河。8月1日,在聖馬西爾打敗西班牙軍隊。8月2日,迫使豐塔拉維亞有條件投降,繳獲了200門大炮和5面軍旗。8月4日,他再克聖塞瓦斯地安,繳獲148門大炮和大量其他物資。10月15–17日,在奧爾貝西塔擊敗西班牙軍隊,繳獲50門大炮,從而結束了戰役。1795年9月1日,任布勒斯特駐軍指揮。後任貝央第十一軍區司令。1796年改任里昂第十五軍區司令。1797年9月4日的霧月政變後,因為被懷疑是保皇黨而被免職。1800年重新被起用,受命至瑞士,在莫羅的萊茵軍團擔任師長。後轉至義大利,任預備役軍隊指揮,並參加了馬倫哥戰役。

1801年拿破崙授予他為根達爾梅里的總督察長,並陪同拿破崙至荷蘭。1804年5月升為帝國元帥,時年50歲。後又被任命為元老院成員。1808年再次被派至西班牙,任第三軍軍長。7月,被加封為孔內利阿諾。11月23日,在拉納元帥指揮下,他率部參加了圖德拉之戰。1808年12月20日–1809年2月20日,他和莫爾蒂埃元帥的軍隊久攻西班牙的薩拉戈薩不克,後在拉納的支援下將城攻佔。1809年9月,他轉任北方預備軍團司令,並被授予鐵十字勳章。1813年被派至比利牛斯,任預備軍團總參謀長,但沒有參戰。

1814年1月8日,任巴黎國民自衛隊司令,組織城市防禦,在巴黎保衛戰中,雖然明知不敵,但為了榮譽,仍率部戰至最後,直至巴黎有條件向反法同盟軍投降。5月13日,被路易十八任命為根達爾莫里總監。6月2日,被任命為國防大臣。6月4日,被授予聖路易勳章,任法國議會議員。儘管波旁王朝不斷地加官晉爵,但並未收買到蒙塞的忠誠。拿破崙在法國登陸後,他立即倒向皇帝一方,但也許是年事已高(是年58歲),也許是皇帝不信任,他只被任命為帝國議員,未擔任百日王朝的軍職。

波旁王朝復辟以後,對百日王朝的將領進行反攻倒算並成立了審訊內伊元帥的軍事法庭,命他參加,遭到嚴詞拒絕。為此被革職並囚禁於漢姆城堡,1816年被釋放。1823年,被任命為比利牛斯軍團第四軍軍長,參加了法國–西班牙戰爭,戰績頗佳,攻佔了加泰羅尼亞。1833年12月,儒爾當元帥逝世後,繼任因瓦里德斯總督。

1840年拿破崙的骨灰回國。在此之前,他一直盼望著這位統帥的歸來,由於患了重病,他反復對醫生說:“請讓我多活幾天,我一定要等皇帝回來。”在葬禮上,他坐著輪椅守護著皇帝的靈柩,默默地流淚。當葬禮進行到尾聲時,他激動地說:“這一來我可以死而瞑目了…… ”1842年4月20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7歲。

蒙塞作戰謹慎,精於計算,他在能出奇制勝時,從不正面強攻任何敵人。他對部屬的關心愛護贏得了手下的愛戴和尊敬。他彬彬有禮的舉止也贏得了官員的喜愛。他對西班牙人的友善為其取得比利牛斯戰役的勝利起了良好的作用,也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U-/article?mid=102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 ... 7%E8%92%99%E5%A1%9E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0:34: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路易‧尼古拉‧達武
  

達武於1770年5月10日出生於勃艮第省的安諾克斯城,他的父親簡.弗朗索瓦.達武是皇家騎兵的軍官。由於出身軍人世家,達武從小就進入家鄉的軍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如擊劍、射擊、騎術等等,但是家道中落,連馬都買不起。

1785年9月29日,年僅15歲的達武告別父母,進入布里埃納軍事學校學習,而一個月後,對他影響了一生的拿破崙從這裡畢業了。1788年達武畢業後,進入其父親的團中任少尉。1790年,身為貴族的達武因為參與反王朝的起義而被拘捕。1791年獲釋後,升任第三志願軍營的中校營長。1793年3月18日率該營參加了內爾溫登之戰。8月因故被迫離職。1794年恢復現役,於1795–1797年間在萊茵軍團中指揮一個騎兵旅,這時他的軍銜是准將,年齡是25歲。

1795年9月20日在曼海姆之戰中被普魯士軍隊俘虜,經交換獲釋。1798年3月28日,受好友德塞將軍的推薦,達武被拿破崙召入遠征埃及的隊伍。在埃及,他指揮騎兵旅參加了7月21日的金字塔會戰,表現出色。1799年1月22日,德塞將軍率領的5000名法軍在薩姆胡德與13000名埃及軍隊遭遇,達武在敵人被法軍的步兵方陣拖得筋疲力盡後率領騎兵突然而猛烈地突擊,將其徹底擊潰。2月12日,達武獨自率領第22獵騎兵團和第15龍騎兵團在提弗再次擊敗埃及騎兵。7月25日又參加了阿布基爾會戰。由於拿破崙的回國和繼任司令克萊貝爾將軍被暗殺,遠征軍處境困難,最後向英國投降,條件是允許法軍回國。1800年,法軍在返回法國途中被英國海軍扣押,達武等將領在一個月後獲釋。7月3日晉升少將,受命指揮義大利軍團的騎兵。1801年7月升任騎兵總監和近衛軍指揮官。這些突如其來的恩寵據信與德塞將軍在馬倫哥會戰中的陣亡有關,拿破崙以此來表達對德塞的懷念。1803年負責在布盧傑斯訓練新兵。1804年5月19日,34歲的達武被拿破崙一世晉升為帝國元帥和近衛軍司令,他是所有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

1805年8月,帝國與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戰爭爆發,達武作為第三軍(33000人)軍長隨皇帝進攻奧地利軍隊,參加了對烏爾姆奧軍的包圍戰。11月8日在瑪麗亞米爾之戰中擔任右翼,為作戰勝利立下了殊勳,之後負責與第八軍一起鎮守維也納。12月1日,在接到命令後,經過連續36個小時的強行軍從維也納趕到144公里以外的奧斯特里茨,充任右翼的預備隊。在12月2日的決戰中,當由第四軍擔任的右翼被俄將布霍夫登突破之後,達武率部向聯軍的左翼反復衝擊,遏制了聯軍側擊的企圖。雙方(法軍約1萬人,聯軍33000人)在幾個小村子裡展開拉鋸戰,達武巧妙的讓少數散兵躲在村莊裡騷擾,在村莊之間構成交叉火力,當敵人散開時再從側翼發動反擊,這種佈置吸收了聯軍的每次衝擊。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駐守普拉岑高地的柯羅華特按捺不住,率25000名奧軍沖下高地,企圖聯合進攻法軍右翼。皇帝立即命令蘇爾特元帥佔領了這個高地,將聯軍分割成兩半而且使其腹背受敵,在其他聯軍潰敗後,達武和其他法軍部隊夾擊左翼聯軍,將其徹底擊潰。

在1806年的普魯士戰役中,普王和總司令布倫瑞克留下兩個軍團在耶拿被拿破崙一世親率的法軍痛擊,自己卻率領主力從愛爾伏特和魏瑪向北撤至奧爾施塔特,這時已經佔領了瑙姆堡的達武軍奉命前往耶拿以北的阿波爾達,威脅敵軍左翼。恰好在14日6時,達武先頭部隊古丁師抵達奧爾施塔特東北的漢森豪森村,遇上了普軍主力的前衛施美陶步兵師和布呂歇爾騎兵師。古丁師立即構成方陣,集中火力打退了普軍的4次衝擊。10時許,雙方的後續部隊先後趕到,但普軍有58000人,而法軍僅有27000人,達武部隊處境危急。幸好普軍呆板的密集型“線式戰術”在達武軍靈活機動的火力殺傷下屢屢受挫,而其總司令布倫瑞克又極不冷靜,竟然親率一團擲彈兵衝鋒,結果被子彈擊中雙眼,造成致命重傷,被抬出戰場,師長施美陶和指揮騎兵的威廉親王也先後陣亡,沒有有效指揮的普軍各師各自為戰,很快處於不利地位,普王只得下令向魏瑪撤退。在撤退途中,又正與遭到繆拉元帥追擊的耶拿戰場上的殘兵迎頭相撞,兩股敗軍合在一起,倉皇潰逃。達武軍共消滅普軍15000餘人,繳獲了115門大炮,自己損失7000餘人。這次勝利之後,他的第三軍被認為是法軍的精銳部隊和中堅力量。1

2月26日,達武軍和蘇爾特軍、奧熱羅軍一起進攻堅守戈維明的俄將霍夫頓,由於沒有統一指揮,雖然經過一天激戰終於迫使俄軍放棄了陣地,但法軍損失也很大。1807年2月7-8日,在艾勞會戰中,當法軍遭到俄軍重創時,達武軍克服了風雪的阻撓,成功地迂回到敵人左翼完成包抄,使俄軍受到夾擊;但自己也遭到俄軍和萊斯托克的8000名增援普軍的夾攻。最終,法軍的意志戰勝了敵人的意志,午夜之後,失去信心的聯軍撤退了,達武又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自己也受了傷。6月,達武軍和一、四、五、八軍一起挫敗了俄將巴格拉季昂的攻勢,壓擠他們退進海爾斯堡要塞,接著和第四軍一起迂回俄軍右翼,迫使俄軍放棄了多年經營的要塞。7月7–9日,經談判簽署《蒂爾斯特條約》後,達武被封為華沙大公國軍政總督,他對當地居民很嚴厲,而且向他們徵收重稅,使波蘭人對他抱有極大的敵意。由於達武在作戰中的堅韌頑強,被士兵們稱為“鋼鐵元帥”,皇帝也沒有吝惜對他的褒獎,在1808年3月,封他為奧爾施泰特公爵。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乘法國被西班牙拖住了手腳之機入侵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第四次對奧戰爭爆發。為了避免達武軍(45000人)和巴伐利亞軍在會合之前被各個擊破,皇帝命令達武沿多瑙河右岸撤退,但達武在接到命令的次日才開始行動,結果與奧軍前衛遭遇並發生激戰,幸虧奧軍主力未能及時跟進,達武得以逃脫一場滅頂之災。4月21日,奧軍主力對在雷根斯堡和埃克繆爾之間的達武軍和巴伐利亞軍發起全面進攻。但該地區叢林密布、河谷縱橫,易守難攻。奧軍雖兵力佔優(66000人),但只能零星地投入兵力,結果達武不但守住了陣地,還巧妙地適時反擊,逐退了奧軍。4月22日,法軍援軍趕到,達武發起反攻,將奧軍完全擊潰。這次戰鬥法軍僅損失5200人,奧軍卻損失了1萬多人。

在7月5–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中,達武軍擔任右翼,渡過魯斯巴赫河,在包抄了整個奧軍左翼之後,向奧軍結合部瓦格拉姆合圍,配合主力將奧軍擊敗。為獎賞其功勳,8月15日,皇帝封其為埃克米爾親王。1810年,達武任萊茵軍隊司令及地區總督,他嚴格執行了皇帝的大陸封鎖令,甚至連皇帝的密友布里昂的投機倒把他也不留情,致使其被撤職,贓款被沒收。1811年,雖然達武極力反對征俄,皇帝還是任命他擔任易北河第一軍(70000人)軍長,作為遠征俄羅斯的先鋒。雖然達武軍兩度切斷巴格拉季昂軍團的退路,但由於負責配合的威斯特伐利亞國王熱羅姆(皇帝的幼弟)的無能,使得俄軍逃脫,皇帝遂任命達武指揮整個右側衛軍,而熱羅姆由於不願屈居達武之下而棄軍回國。由於俄2個軍團集中到了斯摩棱斯克,8月15日,達武軍開始進攻該城。戰鬥十分慘烈,雙方都損失慘重,最後,俄軍於17日撤退,法軍佔領了斯摩棱斯克,但是俄軍炸掉了城內的軍火庫並縱火燒城,法軍付出重大代價只是佔領了一座空城。

8月19日,法軍在瓦盧迪諾追上了俄軍巴克萊軍團,雙方激戰終日,由於斷後的朱諾將軍貽誤了戰機,使得遭到重創的俄軍又逃走了。9月5日,繆拉元帥的騎兵前衛在博羅迪諾村遭到俄軍阻截,位於法軍右翼的達武隨即趕到展開強攻,於夜幕降臨時拿下了俄軍左翼的支撐點舍瓦爾季諾棱堡,皇帝把它作為了自己的指揮所。雖然達武建議大縱深迂回包抄俄軍較弱的左翼,但皇帝擔心俄軍溜走而決定正面進攻,命令達武軍和內伊軍正面進攻敵人左翼的謝苗諾夫斯卡亞棱堡群。在9月7日的血戰中,雖然法軍相繼攻佔了一線和二線陣地,但損失慘重,達武自己也負了重傷,這場消耗戰得不償失。10月24日,俄軍向頭天晚上被法軍佔領的小雅羅斯拉維茨進攻,戰鬥持續了一整天,該城八易其手,最後,達武率領兩個師趕來增援,最終佔領了城市。由於皇帝拒絕了達武提出的經南部產糧區撤退的建議,法軍在原路返回時除了與俄軍進行不斷地戰鬥,還遭受到饑餓、疲勞和嚴寒的折磨,減員嚴重,而指揮後衛的達武軍作為全軍之翹楚仍保持著戰鬥力,多次抵擋住俄軍的追擊。11月3日,達武軍在維亞濟馬被包圍,在博阿爾內軍團和波蘭軍團的救援下,達武指揮部隊對俄軍形成反包圍,迫使其撤離大路,並與其激戰10個小時,保證了法軍輜重的撤離,此後將後衛指揮權轉交內伊元帥。11月16日,克拉斯諾耶之戰,由於法軍分散在各居民點休整,結果後衛被俄軍分割包圍,走在最後的內伊軍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指責達武未能及時救援,將他撤職,直到1813年德國戰役期間,才再次被起用,重新擔任第一軍軍長,不久又改任第十三軍(3萬人)軍長,並負責收復被聖西爾元帥輕棄的漢堡。正在德累斯頓與普軍對峙的達武接到命令,立即撤出了薩克森首都,但他走前炸毀了易北河上的橋樑。這惹惱了皇帝,因為保留橋樑可誘敵深入,為此達武遭到了皇帝在信中的責駡。在這裡,達武毫不留情地貫徹執行了皇帝的命令:城市的財富被有計劃地榨取;隨後就把2萬人驅逐出境,首先是青壯年,說他們危險,然後是老弱,說他們無用(據說有很多人因為凍餓而亡)。這個一度繁華的商業中心,變成了法國在北德意志的主要要塞,法國和丹麥把希望寄託於它,而一切愛國的德意志人則受它的激發而復仇之心更加強烈。


在抵擋了聯軍長達一年的圍攻之後,他收到了皇帝退位的消息,在路易十八的使者格蘭德將軍的勸說下,他交出了城市,隱退回到自己的莊園。百日王朝後又恢復現役。3月20日-7月8日,出任國防大臣兼巴黎防衛總司令(6月21-7月8日),在皇帝退位之後被迫撤出巴黎,退向盧瓦爾河。但在此之前,他要求聯軍保證不追究皇帝以及追隨他的將領們,否則決不妥協,即使巴黎化為灰燼,聯軍和波旁王朝不得不同意他的要求,但並未遵守諾言。王朝復辟後,達武被剝奪了貴族稱號,監管流放至盧維耶。當然,因為他在軍隊中的巨大威望,也無人該對他下毒手。1819年3月,由於烏迪諾元帥求情,他被恢復貴族稱號。在1822年達武當選埃松省(Essonne)奧日河畔薩維尼市(Savigny–sur–Orge)市長,為期一年。他的兒子路易.拿破崙也是市長,從1843年至1846年。市中一個主要廣場以他命名,1823年6月1日,達武病逝於巴黎,享年53歲。

達武貌不驚人,個子矮小,沒什麼架子,喜歡跳華爾滋舞,從不厭倦。他外表沉靜,做事一貫勤勉踏實,內裡其實多才多藝。在戰場上,他是一位冷靜、堅定、靈活和富有成效的指揮員和管理者,也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和出色的戰術家。儘管他脾氣暴躁,但仍能細心地關心下級,因而贏得了士兵的愛戴。他是拿破崙最有能力的將領,從未戰敗過,而且對拿破崙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1001/show1822532c17p1.html
http://bbs.napolun.com/thread-37282-1-1.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7%E8%BE%BE%E6%AD%A6
Tomb of Marshal Davout at Pere Lachaise in Paris.jpg
Marshal Davout in Chudov Monastery of Moscow Kremlin, by Vasili Vereshchagin..jpg
達武法國元帥(1).jpg
Davout\'s name, written as Davoust, appears on the Arc de Triomphe, easte.jpg
達武法國元帥.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0:4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讓‧巴普蒂斯‧儒爾當


儒爾當於1762年4月29日出生於利摩日,是一名外科醫生之子。

1778年4月2日,16歲的儒爾當在雷島兵站入伍,加入歐克塞爾團,並作為志願軍赴美參加美國獨立戰爭。1782年返回法國後被解除兵役,一度成為布商,從事小本經營,背負行囊沿街叫賣。1789年7月,大革命開始後加入國民自衛隊。1791年10月當選為中校,時年29歲。1792年11月6日參加熱馬普戰役。在11月18日的內爾溫登之戰中表現突出。1793年5月晉升准將,7月晉升少將,時年31歲。在9月8日的翁斯科特之戰中負傷。9月13日,代替因戰敗被處死的胡沙德將軍任北方軍團司令,奉命解救被反法聯軍包圍的莫伯日要塞。10月15–16日,儒爾當率領的45000名法軍和薩克斯–科堡將軍率領的30000名奧–荷聯軍在瓦蒂尼交戰,儒爾當用主力迂回聯軍左翼,迫使聯軍放棄圍攻東退。此戰法軍損失5000人,聯軍損失3000人;雖然法軍損失較大,但是達成了戰役目的,為莫伯日守軍解了圍。不久,儒爾當因為拒絕了進行冬季戰役的命令(部隊補給嚴重不足,主動進攻毫無希望)被解除指揮權並被勒令退役。

1794年3月,又重返戰場,任摩澤爾軍團司令。當時,交戰雙方主力正在里爾地區進行毫無結果的流血戰鬥,儒爾當率領遠在摩澤爾河的部隊經過阿登山區向西朝列日和那慕爾開進。他們餓著肚皮行軍,一路上只靠搶劫來維持生活,但終於趕到了那慕爾。儒爾當根據情報和遠處的炮聲判斷:法軍主力的一翼(左翼),正在沙勒羅瓦陷入苦戰。於是,他沒有按照原來的命令去圍攻那慕爾城,而是改變決心,從西南方向朝沙勒羅瓦開進,迂回敵人的側翼,前出到了敵人的後方。6月12日,法軍包圍了沙勒羅瓦,加上原有的桑布林–梅斯軍團,法軍達75000–80000人。在毫無希望的戰鬥後,守軍於25日投降。守軍投降的第二天,聯軍總司令科堡趕到,雖然來晚了一步,科堡將軍仍然決定進攻以挽回戰局。他把沿途收集的部隊共46000人分成五路縱隊攻擊沙勒羅瓦城外的法軍。儒爾當把自己的部隊聚集成圓陣,其圓周長度長達32公里。這次在弗勒留斯(沙勒羅瓦東北14公里)舉行的會戰相當有名,戰鬥也是非常激烈的(雙方共死傷10000人以上)。法國人在這次會戰中擁有絕對的優勢:不僅使敵人在戰略上喪失了平衡,而且迫使敵人只能投入一部分兵力,在這部分兵力(指科堡將軍的部隊)被擊敗以後,整個反法聯軍也接著實行了總撤退。儒爾當在追擊中渡過魯爾河,並肅清了萊茵河左岸的殘敵,奧地利人從此永遠放棄了比利時,法國人佔領了荷蘭,萊茵河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界河。

1795年,儒爾當率桑布林–默茲軍團約10萬人在科布倫次(今屬德國)與奧地利元帥克勒費的約10萬聯軍對峙。9月6日,儒爾當打破了僵局,渡過緬因河後攻佔了法蘭克福。但10月初在霍施特被奧軍擊敗。這是因為萊茵–摩澤爾軍團司令皮什格魯將軍的叛變:他被保皇黨收買,投奔聯軍並洩露了作戰計劃。

1796年6月10日,為了讓莫羅將軍能夠入侵巴伐利亞,儒爾當受命渡過萊茵河,吸引了奧地利查理大公的部隊北移。完成使命後,他率部撤過萊茵河。查理大公命令沃滕斯萊本將軍率領36000人監視儒爾當,自己去迎擊莫羅。但儒爾當立即重渡萊茵河,擊敗沃滕斯萊本,並和莫羅形成對查理的夾攻之勢。但是,儒爾當沒有把對查理的攻勢堅持下去,轉而全力攻擊沃滕斯萊本,這就給了查理進攻法軍後方的機會。8月24日,27000名奧軍急行軍至安貝格爾,攻擊儒爾當的右翼;與此同時,沃滕斯萊本率殘餘的19000人也向儒爾當的正面發動反擊。法軍損失2000人,奧軍只損失500人。災難還沒有結束,9月3日,儒爾當的30000名法軍在維爾茨堡與查理大公的44000名奧軍決戰,法軍大敗,損失3000人和7門大炮(奧軍損失1500人),並毫無秩序的撤過了萊茵河,甚至過河後仍在繼續潰逃。因此,迫使已經攻入巴伐利亞的莫羅無法發展勝利,也只好跟著撤退回來。

此戰之後,將軍們對儒爾當失去了信任,他只好棄軍從政,1797和1798年兩度當選“五百人院”主席。1798年底,他又重返軍隊擔任多瑙河軍團司令。1799年3月,他率軍渡過萊茵河,攻擊查理的右翼。起初有一些進展,但查理拼死抵抗,並調來其餘的軍隊,從而佔據了優勢。3月25日,46000名奧軍和38000名法軍在施托卡赫會戰。法軍主動進攻,使奧軍損失6000人,自己只損失3600人,但攻勢最後失敗了,多由平民組成、缺乏紀律的法軍開始動搖。儒爾當乘夜幕降臨時撤退,這次退卻組織得很好,沒有損失撤過了萊茵河。隨後,儒爾當辭職,其部隊交由馬塞納將軍率領。

此後,儒爾當再次被選入元老院,並在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中反對拿破崙。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後赦免了他,並任命他為步兵和炮兵總監。1800年被任命為皮埃蒙特總督。1802年任義大利軍團司令。1804年被封為帝國元帥,時年42歲。

1806年成為那不勒斯國王約瑟夫(拿破崙一世之兄)的參謀長。1808年隨約瑟夫(被封為西班牙國王)前往西班牙。在此他感到從未有過的困惑和失望:“西班牙軍隊每當一打散,馬上就會重新組織起來,居民一看見法國人就逃走。我們的軍隊在自己的刺刀以外,就什麼也控制不了。”在一次又一次失敗面前,他失去了勝利的信心。1809年7月,因為在塔拉韋臘之戰失敗(實際上此戰失敗是因為先鋒維克多元帥搶功所致)而被免職。1811年任馬德里總督。1812年10月拒絕接受南方軍團司令的任命,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指揮那幾位驕橫跋扈的元帥。1813年,再次擔任約瑟夫的參謀長。這時,他已經51歲,健康日趨衰退,要他去領導那些難以駕馭的將領,支撐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擔負這種需要極大魄力的任務,是完全不適宜的。

5月,英國的威靈頓將軍調集106000人的聯軍(英軍52000人、葡軍29000人、西軍25000人)東進,而儒爾當手中只有45000人,不要說進攻,就是防禦也很困難。法軍只得一路東撤,期待與另兩個軍團會合。但威靈頓大膽迂回敵後,率領大軍翻越坎塔布連山,打算一舉截斷法軍退路,全殲法軍主力。6月18日,聯軍將法軍堵在了維多利亞盆地,雖然援軍未到,但約瑟夫見已無退路,只得倉促迎戰,而儒爾當由於意見不一,和國王大吵一架後閉門不出,使得法軍更是群龍無首。6月21日,在英軍的猛攻下,法軍大敗,丟掉了幾乎所有軍需物資和大炮。連儒爾當的鑲金元帥杖也被英軍繳獲。威靈頓將這珍貴的戰利品呈獻英國攝政王,從而使自己得到了元帥的稱號。儘管儒爾當對維多利亞的災難不負有責任,但他還是被迫退出現役。1814年拿破崙一世退位後,他宣佈支持路易十八,因此受到褒獎。1815年,他重歸拿破崙一世麾下,受封為法國貴族,並被委任為萊茵軍團司令。拿破崙一世再次退位後,他重新投效路易十八,負責主持對內伊元帥的軍事審判,並與莫爾蒂埃、馬塞納、奧熱羅三位元帥一起確認了內伊所稱的法庭無權對其審判的要求,但仍挽救不了內伊的性命。1830年7月出任外交大臣。1833年11月23日,儒爾當在巴黎去世,享年71歲。

儒爾當是一位勇敢、合格但不傑出的指揮官。同時,他是一位能幹的組織者和行政專家。他思考周密,條理清晰,但缺乏魄力,且重名而不易被人控制。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PU-/article?mid=94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2%E7%88%BE%E7%95%B6











弗勒侶斯戰役中的儒爾當.jpg
儒爾當元帥的雕像.jpg
任國民自衛隊中校的儒爾當.jpg
儒爾當.jpg
儒爾當元帥.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1: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安德烈·馬塞納


1758年5月6日,馬塞納出生在尼斯,他的父親是義大利後裔。1771年,13歲的馬塞納出海謀生,在船上當過侍應生。1775年參軍加入皇家義大利團,開始了漫長的14年軍旅生涯。

1789年,馬塞納娶一外科醫生之女後,以中士軍銜退役。退役後以走私為生。1791年,在大革命的感召下,馬塞納再次參軍,由於對義大利風土人情的熟悉,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上尉嚮導官,不久被選舉為國民自衛隊上校團長1793年2月,因其出身本應被解職,但因其豐富的當地地理知識而被留下來。1793年9月7日–12月19日參加了對土倫的包圍戰。因為自己的戰功和上級軍官的大量被清洗和逃亡,1793年12月,馬塞納升為少將,繼續到義大利軍團服役。

1794年4月6日,率1個旅包抄盤踞在海拔6200英尺的騰達山隘的奧地利–撒丁王國聯軍陣地的側翼,截斷了敵軍的退路,使義大利軍團獲得了4月攻勢的勝利。1795年11月的冬季戰役中,指揮義大利軍團三個師中的一個。11月25日,在著名的萊昂之戰中獲勝,從而收復了前任軍團司令克勒曼在6月喪失的大部分失地。但並沒有得到軍團司令舍勒爾的稱讚。

1796年4月,拿破崙擔任軍團司令後,馬塞納受命指揮軍團的前衛部隊19000人。他的師成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1796年義大利戰役的一支關鍵性力量,在蒙特諾特、迭戈、洛迪、卡斯特里恩、巴薩諾、卡爾迭羅、阿科萊、里沃利等戰鬥中獲勝。從而使自己獲得了“勝利的寵兒”的綽號。其中最能表現他指揮才能的當屬里沃利戰役中的聖馬克教堂戰鬥:1月14日上午9時,在奧軍不斷用新銳兵力反擊下,法軍茹貝爾師瀕臨崩潰,馬塞納奉命從維羅納急行軍趕來增援,但奧軍勒斯格南師從巴爾多山邊緣,沿著狹窄的峽谷潛行到法軍前衛團側翼,發動了突然襲擊,打得這個團驚慌逃竄,潰退的浪潮眼看就要波及因此失去掩護的另一個團。這時,已經趕到戰場的馬塞納奔到團長面前,痛責他和其他軍官是膽小鬼,玷污了法國的榮譽,並用佩劍亂打他們;隨後,他全速策馬馳向那兩個驚慌失措的團,命令他們擋住敵人。這些身經百戰的勇士們頓時冷靜下來,端起刺刀將偷襲的敵人打退。及時趕到戰場的馬塞納師於上午10時發動了反攻,使法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共殲敵15000人,其中俘虜7000人,並繳獲了幾乎所有的大炮。

1797年3–4月,他率所部向維也納挺進,但由於受到了無恥掠奪被佔領城市的指控而調回巴黎。1798年2月,重新回到義大利軍團,但其軍隊因未發軍餉而發生嘩變,並將他趕走。11月,他被調往瑞士軍團。

1799年3月25日,在軍團被擊敗後,接替茹貝爾擔任瑞士軍團司令。5月,任新成立的多瑙河軍團司令,隨即和聯軍展開了著名的三次蘇黎士戰役:第一次,1799年6月4日,奧將霍策、查理大公率領55000人進攻蘇黎士,馬塞納指揮45000名法軍打退了奧軍,但由於奧軍兵力佔優勢,加上擔心瑞士人是否忠誠,他率部於6月7日主動放棄蘇黎士,撤向阿里河。第二次,8月14日,馬塞納擊敗了追趕的查理大公所部,並乘勝追擊,準備收復蘇黎士,但未能突破奧軍防線。第三次,由於查理大公奉調前往荷蘭增援英將約克公爵的俄英聯軍,他的部隊調走後留下的空缺由正在義大利作戰的俄國元帥蘇沃洛夫所部接替。馬塞納抓住戰機,派部將萊庫爾布率12000人搶佔了蘇沃洛夫必經之地——聖特哈爾德山口,把俄軍擋在瑞–意邊境;9月25日,馬塞納親自率領的33500名法軍打敗了留守蘇黎士的俄將科薩科夫率領的20000聯軍,使其傷亡8000人,損失100門大炮,法軍損失只有聯軍的1/2。此戰後,聯軍被趕過了萊茵河。

1799年11月22日“霧月政變”後,馬塞納任義大利軍團司令。這是一個艱難的位置:他的部隊只有36000人,而且分佈在長達180英里的阿爾卑斯防線上,卻要對付奧軍主力95000人。拿破崙的計劃要求馬塞納盡可能長期地將奧軍主力釘死在皮埃蒙特地區,以便法軍精銳的預備軍團能從阿爾卑斯山背後對其迂回包圍。馬塞納註定只是扮演一隻拴著的用以引誘老虎的肥羊而已,他可以使這只老虎更容易落入獵人——拿破崙之手。

1800年4月,奧軍總司令梅拉斯元帥率60000人突然進攻。從4月3–10日,馬塞納率領法軍頑強地將敵人擋在利古爾山,但在奧軍增兵迂回後,法軍被迫撤退。4月6–20日,法軍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戰鬥,但實力上的懸殊使一切努力歸於失敗。4月24日,馬塞納和大約12000名法軍被包圍於熱那亞。4月29日,馬塞納向第一執政發去了最後一封信:“請看在上帝的份上救救我!陸海兩面皆受封鎖……我只有30天的口糧。”情況確實非常嚴峻:陸上有兩倍於己的奧軍,海上有基斯勳爵的英國分艦隊。因此,儘管馬塞納發起一連串堅決的反衝擊,仍不能突破聯軍的嚴密封鎖。奧軍力圖迅速迫使馬塞納投降,以便大軍西指,進入保王黨勢力範圍根深蒂固的法國南部,對法蘭西共和國來個南北夾擊。

當奧軍發現難以破城時,就加緊了封鎖,城中糧食一天比一天緊張。到了5月27日,人們開始大事搜求狗、貓、鼠用以充饑。每當守軍出擊時,就有大批饑民跟著出去,割些野菜、樹葉回去煮了吃。有跡象表明,城中居民業已準備造反。只是由於馬塞納命令部下,凡遇有4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的,就可以開槍射殺,才免於出事。最後,援盡糧絕的馬塞納只好派人與聯軍接洽,表示願意讓出熱那亞,條件是讓法軍體面地撤出。這時,法國大軍已經出現在奧地利人的背後(由於消息斷絕,馬塞納還不知道),梅拉斯急令負責圍攻熱那亞的奧特將軍放棄包圍前來會合,但是奧特不願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為了儘快得到熱那亞,他答應了法國人的條件。雙方約定的撤離日是6月4日,這一天,重視榮譽的馬塞納根本不理會投降的說法,他只是通知奧特,說他的軍隊將離開熱那亞,如有阻擋,他們將用刺刀殺出一條血路。於是,8000名餓得半死的法軍,打著軍旗,排著戰鬥隊形,通過了奧軍的陣地,退過瓦爾河。馬塞納在熱那亞拖住奧軍主力一個半月之久,保證了法軍主力迂回包圍戰略的成功,因此,受到了拿破崙的嘉獎。

1804年10月18日,成為法蘭西帝國18位元帥之一,時年46歲。1805年9月,本來已經退休的馬塞納被拿破崙一世請回,率65000人的義大利軍團參加第二次法奧戰爭,承擔了在波河河谷牽制查理大公優勢兵力(95000人)的艱巨任務,保證了拿破崙在烏爾姆殲滅奧軍6萬餘人。查理大公於10月28日在卡爾迭羅山脊向義大利軍團發起攻擊,雙方各傷亡6000人,不分勝負。當查理大公聽說烏爾姆慘敗的消息後,立即北撤以救援維也納,但為時已晚。而且在馬塞納的牽制下,他連奧斯特里茨戰役也沒趕上。

1806年7月–12月,平定了保王黨在卡拉布里亞的叛亂。1808年由於里沃利戰役中的功勞被封為里沃利公爵,但在一次打獵意外中一隻眼睛被拿破崙一世射瞎。1809年2月21日,任第四軍軍長,包括四個步兵師和一個輕騎兵師,共35000人、68門大炮。4月20日雷根斯堡戰役後,受命作為法軍先鋒不惜一切代價,對奧軍馮.席勒男爵的部隊窮追猛打,打通由多瑙河南岸通往維也納的捷徑。5月2日,馬塞納在強渡特勞恩河時,遭到席勒的頑強抵抗,雙方展開一場血戰,結果奧軍傷亡6000多人,被迫放棄陣地,而法軍也傷亡近5000人。擊破席勒軍後,馬塞納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於5月13日佔領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5月22日,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中,馬塞納擔任後衛頑強阻擊奧軍的追擊。由於他的部隊最先投入戰鬥,此時已經整整一天,士兵們疲乏之極。為了鼓舞士氣,這位英勇的元帥不時地大聲喊道:“只要還有一點亮光,我就不願撤走,否則,這些奧地利無賴傲氣大盛。”馬塞納經過堅韌的抗擊,終於掩護了最後一批法軍撤出戰場。7月5–6日的瓦格拉姆之戰中,在一輛馬車上指揮作戰,因為他已經受傷而不能騎馬。他指揮左翼頂住了進攻,保證主力粉碎了查理大公軍隊的左翼和中軍,從而決定了第三次法奧戰爭的結局。1810年1月因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中的戰功被封為埃斯林親王。

1810年4月17日,馬塞納任葡萄牙軍團司令,拿破崙一世從西班牙的30萬法軍中撥出65000人由他指揮,任務是把英軍從葡萄牙趕走,但皇帝卻忽視了遠征部隊後方的安全保障。5月28日,馬塞納趕到西班牙的薩拉曼卡就職,他的部下有雷尼埃的第二軍、內伊元帥的第六軍和朱諾的第八軍。6月初,馬塞納為率部入侵葡萄牙,首先攻打西葡邊界重鎮羅德里戈。

7月10日,法軍攻克羅德里戈要塞,西軍損失5400餘人。8月27日,阿爾梅達守軍投降,法軍長驅直入。指揮英葡聯軍的英國將軍威靈頓子爵極力阻止馬塞納的進軍:首先,全部銷毀法軍必經地區的糧食。其次,在布薩卡以東地區進行頑強抵抗,以確保部隊安全撤退。對此,馬塞納考慮欠周,他試圖以直接衝擊的方法來克服,結果損失了4500人,而英軍只損失了1300人,主力退到了從1809年冬季開始構築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北)。這條防線橫切著塔霍河與海岸之間的那個山地半島,正好成了里斯本的屏障。

10月14日,也即是開戰4個月之後,法軍只前進了約320公里。當馬塞納來到防線前時,不禁大吃一驚:這一野戰要塞由三條巨大的築壘區組成,綿延48公里,配置600門大炮,防線後面是34000名英軍、30000名葡軍、6400名西軍。馬塞納吸取了布薩卡之戰的教訓,不再輕舉妄動,轉而固守陣地。事後威靈頓曾贊許這一決策,認為這位法國元帥不僅勇猛,而且頗有智謀,使得他利用防線消耗法軍的計劃未能實現。但法軍日子並不好過,由於遊擊隊切斷了補給線,法軍非戰鬥減員極為嚴重,而在西班牙的蘇爾特、維克托都坐視不理,未對處於困境中馬塞納提供任何幫助。

1811年2月19日,馬塞納考慮到處於半饑餓狀態的法軍已經無法再支持下去,不得不後撤50公里,退到塔霍河上的聖塔倫。但他並未死心,而是千方百計企圖引誘英軍進攻,但威靈頓不為所動。1811年3月3日,馬塞納被迫撤退了,當飽受饑餓的殘餘部隊撤到西班牙時,已經損失了25000人,其中,8000餘人被俘,15000人死於疾病和饑餓,只有2000人是戰死的。

在這次戰役中,西班牙遊擊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正是他們使馬塞納大軍長期困守,無法得到後方的補給,最後只能不戰自退。法軍雖已撤出葡萄牙,但仍在其境內保留了阿爾梅達作為據點,可以抵擋一陣,阻止英軍攻擊西班牙。在英軍包圍了阿爾梅達後,馬塞納決定再度入侵葡萄牙,以解阿爾梅達之圍。威靈頓得悉後,遂屯兵於西葡邊界的豐特斯–德奧尼奧羅,準備予以迎頭痛擊。1811年5月3日,馬塞納在豐特斯–德奧尼奧羅指揮了他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場大會戰:他率領48000法軍進攻37000聯軍,威靈頓用以後在滑鐵盧大放異彩的步兵方陣阻擊法軍騎兵,用馬拉炮兵群機動打擊法軍,騎兵攻擊法軍炮兵。結果不分勝負,法軍損失2700人,英軍損失1800人。但對於馬塞納來說,一切都結束了。拿破崙一世對他不能打敗威靈頓大為不滿,派馬爾蒙元帥接替了他。以後馬塞納由於年老體衰退出現役。

1815年百日王朝期間曾擔任馬賽軍區司令。1817年,馬塞納卒於巴黎,享年59歲。

馬塞納是一位熟練的戰略家和有才能的戰術家,他性烈如火,這使得他在戰鬥中勇往直前、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拿破崙一世曾評價他的元帥們,認為馬塞納功勞最大。他在西班牙的失敗主要是身體不佳和沒有指揮全權。惠靈頓說:“我敢說,在我以往的作戰經歷中,還沒有一位比他更好的人。”

但他缺乏管理才能,也不關心軍紀。他在進攻時往往缺乏周密的考慮。他的貪慾尤其讓人詬病,金錢和女人——他能偷就偷。有人說,馬塞納在搶劫財富方面,猶如在打仗時一樣,總是衝鋒在前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C%E5%A1%9E%E7%BA%B3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2:00:0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奧熱羅


奧熱羅身材高大,令人生畏,是一位勇敢和精力充沛的指揮官和頗有計謀的戰術家。儘管他治軍嚴格,但仍然得到部屬的喜愛。他更適宜於在前方率領一個師衝鋒陷陣,而不是率領一個軍在後方出謀劃策。


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奧熱羅,卡斯蒂廖內公爵(Charles Pierre François Augereau, duc de Castiglione) (1757年10月21日-1816年6月12日) 法國元帥。

早期的生活


奧熱羅1757年10月21日出生於巴黎,是一位巴黎人水果攤主的兒子。1774年17歲時在carabineers參軍。他成為了一個著名的劍客和決鬥者。但他因在爭吵後殺害一名官員而必須出逃法國。他在俄羅斯軍隊、普魯士軍隊(1786年)和那不勒斯軍隊(1787年)中服役。1790年回國進入法蘭西國家衛隊。1791年加入僱傭軍性質的「德國軍團」。1793年被指控犯有叛國罪而被捕,但旋即獲釋,進入第十一輕騎兵團,並於6月26日獲上尉軍銜。1793年12月23日,所部全部轉屬比利牛斯軍團。1794年8月13日,他已經晉陞為中校,並因贏得菲格拉斯之戰和羅薩斯包圍戰的勝利而聞名。

法國革命戰爭期間


1795年奧熱羅轉入意大利軍團任少將師長,並隨拿破崙遠征皮埃蒙特和倫巴第,在1796年4月13日,奧熱羅率領9千餘人的部隊擊敗奧地利普羅維拉將軍的獨立旅,攻佔了險要的米里希摩峽谷,並在14日迫使普羅維拉投降。8月5日的卡斯蒂廖內之戰中,受命與塞呂里耶師一起對奧地利維爾姆澤元帥的左翼進攻,由於其堅決頑強的作戰受到了拿破崙的盛讚和獎賞。在法奧戰爭結束後,他奉命帶着繳獲的60面軍旗回到巴黎,將其奉獻給督政府。這位號稱法蘭西第一擊劍能手和最善戰師師長的將軍很受歡迎,隨後受命為維羅納的軍事總督。1797年7月成為巴黎第十七軍區司令。

為了推翻由保王黨控制的議會,督政府任命有強烈雅各賓派色彩的奧熱羅為軍事司令來發動政變。1797年9月4日奧熱羅將包括皮什格魯將軍和巴泰勒米督政官在內的大批保王黨人投進監獄。但改選出來的督政府只是任命他為萊茵軍團司令,在1799年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中,時為500人議員的奧熱羅堅決反對政變,因此在拿破崙掌權後,被派遣從事外交領事,1800年在德國、1801年在荷蘭任低職,又被迫於1801年10月退休。

拿破崙戰爭期間


1803年9月,奧熱羅被重召入伍,指揮在大西洋港口貝央和布列斯特的戰鬥。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元帥稱號。1805年8月30日被任命為第七軍(14000人)軍長,1806年10月14日,率部趕至耶拿參加會戰,並擔任左翼,全殲三個薩克森旅。在1807年2月8日參加埃勞戰役,負責主攻,但其部隊因為突然間的暴風雪迷失方向,被處於順風位置的俄軍炮火居高臨下地轟擊,部隊基本被打散,其中14團全軍覆沒,奧熱羅本人也受了重傷,因此回到其莊園長期休養。

1808年3月19日被封為卡斯蒂廖內公爵。1809年10月,被派到西班牙代替洛朗·古維翁-聖西爾元帥指揮第七軍,1810年4月12日被皇帝召至德國指揮第十一軍(50000人)。1812年侵俄戰爭期間,擔任柏林及法蘭克福的總督及司令。1813年戰役期間,他指揮第十一及第十六軍,並親率後者參加了瑙姆堡之戰(10.9)和萊比錫戰役(10.16-19)。在1814年戰役期間,任里昂軍團司令,3月23日由於戰敗放棄里昂。波旁王朝復辟後,他歸附王朝,任第十九軍區司令,並成為法國貴族。1815年拒絕效忠拿破崙,4月10日被拿破崙從元帥名單上除名。1815年,由於在軍事法庭上投票認為米歇爾·內伊元帥無罪,被削去爵位並撤職。遂退役回到沙托城堡的莊園。並於1816年6月12日卒於斯地,享年59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7%E7%86%B1%E7%BE%85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奧熱羅元帥的半身像.jpg
夏爾·皮埃爾·弗朗索瓦·奧熱羅.jpg
衝鋒陷陣的奧熱羅將軍.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2:12:5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個子很高,一頭黑髮,黑色的眼睛,目光如炬,帶有一點摩爾人的血統,外貌讓人覺得他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內在卻是足智多謀而富有野心。在年輕時代,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共和派人士,在其手臂上刺有“ 暴 君亡”。作為指揮員,其指揮手段變化多端。但因為對拿破崙一世發動的戰爭不甚積極,所以表現平平,但是在1813年戰役中表現出色。他是一位溫和的統治者,為瑞典的現代化做出了許多貢獻。



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1763年1月26日-1844年3月8日),生於法國波城,1804年晉封法國元帥,1810年被選為瑞典王儲,1818年分別以卡爾十四世·約翰(Karl XIV Johan)和卡爾三世·約翰(Karl III Johan)的名號加冕為瑞典國王與挪威國王,在位至1844年去世。

早年


貝爾納多特生於法國加斯科涅的波城,是當地檢察官亨利·貝爾納多特與讓娜·聖讓之子。他的教名為讓·巴蒂斯特(Jean-Baptiste),後來受法國大革命的名字仿古風氣影響,又加上詞源為「尤利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的「儒勒」(Jules)。他家族的姓氏原為德·布埃(de Pouey),在17世紀初改為貝爾納多特。

軍旅生涯


貝爾納多特於1780年9月3日加入法軍,成為王家海軍軍團的一名上等兵,在科西嘉開始服役。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展露出的軍事天才使他節節高升。1792年,他被提升為上校,到了1794年,他已經成為桑布爾與默茲軍的准將。1794年6月26日,在儒爾當將軍麾下效力的貝爾納多特為取得弗勒呂斯會戰的勝利立下赫赫戰功,此後他成為方面軍的將軍。1796年,他為新敗於奧地利卡爾大公的法軍成功撤過萊茵河立下頭功。1797年,他奉命率部從萊茵方面增援在意大利作戰的拿破崙,在塔格利亞門圖(Tagliamento)的作戰中表現極為出色。1798年,他作為大使前往維也納,奧地利人扯下使館的三色旗後,以離職迫使奧地利屈服。

1798年8月16日,貝爾納多特與德茜蕾·克拉里(Désirée Clary,1777年~1860年)結婚。德茜蕾是馬賽一位絲綢商人的女兒,她的姐姐茱莉·克拉里(Julie Clary)是拿破崙長兄約瑟夫·波拿巴的妻子。7月2日至9月14日,貝爾納多特任法國陸軍部長,展現出極大的才能。在此期間他與波拿巴黨保持距離,並拒絕為拿破崙在1799年11月發動的霧月政變提供幫助。1800年1月,他被任命為參議員。1800年4月至8月18日,他在旺代擔任西方軍團司令。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晉封貝爾納多特等十八人為帝國元帥。1804年6月至1805年9月期間,貝爾納多特在新近佔領的漢諾威擔任當地總督。在1805年的第二次法奧戰爭中,貝爾納多特率領駐紮在漢諾威的第一軍與友軍協作,將馬克指揮的奧地利軍隊合圍在烏爾姆。因着他在奧斯特里茨會戰中的效勞,拿破崙封他為蓬特科沃親王。但是,在同年對普魯士的作戰中,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在耶拿—奧爾施塔特雙重會戰爆發時距離兩個戰場都近在咫尺,卻無所作為,遭拿破崙嚴厲斥責。1808年,貝爾納多特任漢薩城市總督。在對奧地利的作戰中,貝爾納多特率領薩克森軍參加了1809年6月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因作戰不力被拿破崙解職。

成為瑞典王儲


憤怒的貝爾納多特返回巴黎,內閣會議仍然信任他,並任命他擔負起在荷蘭防禦英國的責任。1810年,在他正準備前往羅馬擔任總督時,他意外地獲知他被選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的繼承人。這是因為大部分瑞典軍人考慮到未來可能與俄國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傾向於由一位軍人出任未來的國王,另外也部分因為貝爾納多特在丹麥的作戰中對瑞典戰俘相當友善,這為他在瑞典贏得了名譽。這件事是由一位瑞典大臣——卡爾·奧托·莫爾奈(Karl Otto Mörner)完全出於個人動機獨自決策的,並將瑞典王位繼承權的提議告訴貝爾納多特。貝爾納多特將莫爾奈的提議轉告了拿破崙,後者覺得整件事情實在荒謬。貝爾納多特於是告知莫爾奈,如果他正式當選,他不會拒絕這一榮譽。瑞典政府驚訝於莫爾奈的無恥行動,當他返回瑞典時立刻將他逮捕,不過貝爾納多特在瑞典最終還是得到了支持。1810年8月21日,他被選舉為王儲和攝政,統帥瑞典軍隊。[1] 同年他放棄蓬特科沃親王頭銜。

瑞典王儲與攝政


11月2日,貝爾納多特抵達斯德哥爾摩,11月5日,他接受了議會的拜謁,並被卡爾十三世國王收為養子,改名「卡爾·約翰」(Karl Johan)。這位新王儲很快就成為全瑞典最受歡迎並且最有權勢的人。老弱的國王和議會的終結使得政府大權,特別是外交事務,完全落入他的手中。他的整個政策以佔領挪威為核心。很快,卡爾·約翰就證明他完全不是法國人的傀儡:1813年,他使瑞典與英國和普魯士——法國的敵人結為第六次反法同盟。這位瑞典王儲在同盟經受了1813年5月2日在呂岑和5月21日在包岑的失敗之後,給同盟帶來了新的活力。他提出特拉成堡計劃,建議同盟避開拿破崙,只攻擊他的元帥們。卡爾·約翰作為同盟北路軍團的總指揮,在8月擊敗向柏林進軍的烏迪諾,9月在鄧尼維茨擊敗內伊。但是在同盟取得萊比錫會戰的決定性勝利後,他轉而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削弱丹麥並保護挪威,12月在波恩哈夫擊敗丹麥軍。1814年1月,戰敗的丹麥和瑞典簽訂《基爾條約》,把原屬丹麥的挪威割讓予瑞典。但挪威總督反對和瑞典合併,5月17日制定憲法,自行宣告獨立。卡爾·約翰勸降無效後,7月26日揮兵入侵挪威,8月14日就迫使挪威簽訂《莫斯條約》,同意與瑞典成立聯合王國。入侵挪威之戰是瑞典至今最後一場戰役。

瑞典與挪威國王


1818年,瑞典及挪威國王卡爾十三世(二世)死後,卡爾·約翰繼任為兩國國王,是為卡爾十四世(三世)·約翰,從此開創了貝爾納多特王朝。他繼位時在瑞典宮廷從羅馬天主教轉信路德宗。他從來沒有學習說瑞典語和挪威語,但依然有效統治兩國,因為當時的官僚都會說法語。卡爾十四世·約翰在位期間,歷時22年的約塔運河竣工,連接維納恩湖和東面180公里外的南雪平,直通波羅的海。

他的保守政治雖然不受歡迎,但沒有危及他的統治。1840年瑞典議會議員曾聯手要他退位,但議會最終還是妥協了,換取國王進行改革。在挪威,他同樣無法達成強權統治,也無法阻止挪威人慶祝5月17日制憲日國慶。

外交方面,卡爾十四世·約翰意識到瑞典連年征戰,又失去芬蘭,國力已經十分疲乏,故奉行中立政策,不再干預歐洲事務。瑞典從此享有和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tatue in Norrköping erected in 1846.



他在1844年3月8日逝世,由兒子奧斯卡一世繼位。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王宮前的主要大道,後來以他命名為卡爾·約翰大街(Karl Johans gate);斯德哥爾摩也有卡爾·約翰廣場紀念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7%E7%B4%84%E7%BF%B0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斯德哥爾摩的卡爾十四世.約翰騎像.jpg
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jpg
卡爾三世·約翰加冕為挪威國王.jpg
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1).jpg
奧斯陸的卡爾三世.約翰騎像.jpg
貝爾納多特元帥.jpg
貝爾納多特元帥(1).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2:2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尼古拉•讓•德•迪烏•蘇爾特


蘇爾特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家和稱職的戰略家、卓越的訓練專家和管理者。在危急時刻,他能鎮定自若,並迅速果斷地提出對策。他的缺點是政治投機、貪財,而且性格高傲,與人無法相處。

雖然在同威靈頓作戰中因為行動遲緩而被打敗,但他仍是皇帝在西班牙戰爭中最好的指揮官,而且如果在1813年以前他就被授予最高指揮權的話,戰果會更佳。在後來的從政期間,他得到了法國人的厚愛,甚至以前的敵人也敬重他。



尼古拉•讓•德•迪烏•蘇爾特(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1769—1851年):達爾馬提亞公爵,法國的“最受尊敬的老人”。有鐵腕(the Hand of Iron)之稱。

蘇爾特1769年3月29日生於聖-阿曼-德-貝斯蒂德,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律公證人。其父死後,迫於生計而於1785年4月16日參軍。

蘇爾特鎮定自若的特點以及對工作極其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其同事的普遍讚譽,因而提升很快。

1791年升擲彈兵中尉,1793年升上尉,任步兵機動戰術教官。不久任梅塞勒軍團司令儒爾丹將軍的副官。1793年他奉命率部強攻奧軍在馬瑟爾的營地,這是他第一次作戰。

儒爾丹對他十分器重,於1794年1月29日提升他為上校。不久調任勒弗夫爾旅長的參謀長,並參加了1794年6月26日的弗勒呂斯之戰。作戰中,他處事冷靜,身先士卒,因此在11月被提升為準將,時年25歲。此後他繼續擔任已經升任師長的勒弗夫爾的參謀長,並在1799年4月晉升少將。

當勒弗夫爾受傷回國休養時,任該師的師長。5月率該師併入新成立的多瑙河軍團,在軍團司令馬塞納的指揮下,參加了6月4—7日的第一次蘇黎士之戰和9月26日的第三次蘇黎士之戰,表現出色,充分展示了其軍事天賦。

1800年,隨馬塞納赴義大利軍團任職,並晉升中將。在與占絕對優勢的奧軍的戰鬥中,於4月13日率部突擊敵軍,在右腿負傷後被奧軍俘虜。

在馬倫哥會戰後獲釋,並返回法國療傷。傷癒後被任命為皮埃蒙特軍隊司令,負責平息了該國奧斯塔地區的反法起義。

1801年,任塔蘭托及奧特蘭托佔領軍司令,1802年又被任命為執政衛隊四上將之一。由於衛隊在紀律和訓練方面的卓越表現,拿破崙於1803年任命他為聖奧默爾駐軍總司令,實際上是負責為未來的戰爭秘密訓練一支精銳。

1804年5月19日晉升法蘭西帝國元帥,時年35歲。

1805年8月,蘇爾特作為第四軍(28000人)軍長參加第二次法奧戰爭。

在烏爾姆會戰中奉命穿過奧格斯堡南進,渡過伊勒河以切斷烏爾姆奧軍與南部的交通線。當奧軍的斯潘根師向南突圍時,在梅明根被蘇爾特攔截,全部被殲,其中有5000人和10門大炮被俘獲。

法軍佔領維也納後,蘇爾特與繆拉元帥的騎兵軍、拉納元帥的第五軍奉命北渡多瑙河追擊庫圖佐夫的俄奧聯軍。

為完成這個任務,三位元帥一起走上維也納城北大橋,謊稱兩國已經停戰,要與守橋的奧斯貝爾公爵談判。在奧地利人信以為真時,預先埋伏在橋頭灌木叢中的法軍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大橋。

奧斯特裡茨會戰


在12月2日的奧斯特裡茨會戰中,蘇爾特的第四軍無疑是主角:先是“盡可能丟臉的”匆匆撤出奧斯特利茨村和普拉岑高地這兩處要地;留下一個師堅守右邊防線。

他自己則帶著兩個師借著濃濃的晨霧的掩護,潛入歌德巴赫溪東岸;在拿破崙一聲令下後,率領兩個師攻佔了幾乎沒有人防守的普拉岑高地,攻入聯軍的心臟。

第四軍居高臨下地發揚最大火力,先後擊潰了反撲的聯軍第二縱隊和第四縱隊,並在近衛軍、第一軍和擲彈兵師的增援下開始反攻,徹底粉碎了聯軍的中央,激戰中庫圖佐夫受傷,奧地利皇帝和俄羅斯沙皇也狼狽逃走。

最後,蘇爾特率領所部衝下高地支援南邊的法軍,將南線的聯軍也徹底擊潰;至此,聯軍已經完全潰敗。由於蘇爾特卓越的指揮藝術,拿破崙稱讚他為“歐洲最好的戰術家”。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役


1806年10月,蘇爾特率第四軍(35000人)參加了與普魯士的戰爭。10月8日,第四軍在霍夫與普軍首次交鋒,普軍的陶恩齊恩師不敵,被迫退到北面30公里的施萊茨,結果又撞上了法國第一軍,在前後夾擊下損失慘重,法軍旗開得勝。

10月14日,蘇爾特率領第四軍作為法軍右面軍,參加了耶拿會戰,他的作戰成功對整個戰役勝利起了主要作用。

12月26日,參加了在普烏圖斯克之戰。在1807年2月7日,他指揮所部迂回俄軍左邊的防線,迫使俄軍放棄埃勞鎮。

在次日的會戰中,他與奧熱羅元帥的第七軍從正面進攻,由於突然風雪大作,逆風進攻的法軍幾乎睜不開眼睛,以致損失慘重、敗下陣來。俄軍乘機反撲,一度收復埃勞。在蘇爾特的建議下,皇帝沒有撤退,而是堅守陣地,直至深夜,俄軍終於敗退。

在6月10日沒有決定意義的海爾斯堡之戰中,六個法國軍團在堅固的要塞面前血戰一天而毫無進展,最後在蘇爾特與達武元帥的第三軍迂回守軍右邊後,俄軍才主動撤退,此戰第四軍遭受了重大傷亡,但沒有休整就在繆拉元帥統一指揮下,直趨柯尼斯堡,於6月16日攻佔了這個俄軍在普魯士的最後據點。

當在弗里德蘭會戰中慘敗的俄軍逃到這裏時才發現要塞換了主人,只得繼續向北敗逃,有如決堤的河水,一瀉千里。

西班牙


1808年6月,蘇爾特被封為達爾馬提亞公爵,並受命指揮第二軍(20000人),該公爵名稱他大為不滿,因為他覺得他的正確的名稱是奧斯特裡茨公爵。

後來隨皇帝開赴西班牙。11月10日,蘇爾特在西班牙北部的布林戈斯大敗貝爾韋德拉所率的埃斯特雷馬杜拉軍(18000人),西軍損失3000餘人,30門大炮有20門成了法軍的戰利品,布林戈斯也被法軍佔領。蘇爾特在入城後,隨即率領法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搶劫和屠殺。

一位法國軍官寫道:「教堂和修道院的墳墓全都被掘開,因為據說裏面有大批寶藏。”當時服役於法軍的塞古爾伯爵則做了如下回憶:“……我可以看到在大路上和附近的田野裏都橫七豎八地堆滿了昨晚被殺的西班牙人的屍體……房門被強行打開,街頭上儘是撕碎的衣服和毀壞的傢俱。」

然而法國人沒能得意多久,12月10日,約翰•摩爾爵士率領的英國遠征軍開始進攻孤立的蘇爾特軍,當時蘇爾特的部隊只有18000人,而英軍有28000人,蘇爾特只得趕緊向正在馬德里的皇帝求援。

12月21日,雙方的騎兵在薩哈貢遭遇,法軍被擊敗。12月24日,在得知拿破崙來援後,摩爾向西面的海港城市拉科魯尼亞撤退,以便危急時從海上撤走。

由於德意志情況不穩,奧地利蠢蠢欲動,皇帝於1809年1月17日回國,嚴令蘇爾特繼續追擊英軍,力求全殲。

1月16日,得到內伊軍支援的蘇爾特在埃爾維那村趕上了英軍,一場激戰,摩爾陣亡,英軍損失6000餘人,但其主力則乘船脫逃。

葡萄牙


在趕走英國人之後,蘇爾特率法軍25000人,擊潰了拉羅曼納將軍所率的西軍,並順勢進入葡萄牙,一舉攻佔其北部城市布拉加。隨後向葡萄牙主要港口城市波爾圖發起攻擊,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於3月29日將其佔領,而葡萄牙軍隊則損失了8000餘人。

這時蘇爾特本應與維克托元帥協同佔領里斯本,但兩人卻因為個人恩怨而各自為戰。

尤其是蘇爾特在攻佔波爾圖後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於是有些葡萄牙貴族向他獻媚,慫恿這位法國元帥自立為王;而躊躇滿志的蘇爾特竟未加拒絕,他得到一個綽號-“尼古拉國王”,這更使得他與其他幾位元帥貌合神離。

5月12日,威靈頓率領的英葡聯軍(英軍2萬餘人,葡軍3萬餘人)利用法軍的麻痹大意,渡過法軍後方的杜羅河突然襲擊,蘇爾特措手不及,在3個小時的戰鬥後即潰不成軍,狼狽逃離波爾圖。

此戰法軍損失6000餘人,丟棄了58門大炮和幾乎全部輜重;更讓蘇爾特惱火的是途中遇到了內伊的部隊,早就看不慣蘇爾特的內伊嘲笑他帶著的是一群拿槍的烏合之眾,氣得他拔出佩劍,要與內伊決鬥,雖然被雙方將領勸解。

但此後兩人形同仇敵,彼此都不放過任何機會在暗中給對方搗亂。

在11月19日的奧康納會戰(Battle of Ocana)中,蘇爾特挽回了部分名譽,他率領的30000名法軍摧毀了阿雷薩加(Juan Carlos de Areizaga)將軍率領的53000名西軍,西軍有4000餘人被殺,15000人被俘,而法軍僅損失1700餘人。

11月29日他再敗帕爾克將軍所部,西軍損失3000餘人,丟棄9門大炮。1810年初,蘇爾特率領4萬餘人離開馬德里主動出擊,到2月份,整個佔領了安達盧西亞省並鞏固了法國在這裏的統治。

1810年2月5日 (至1812年8月24日) 圍攻西班牙海軍基地加的斯(Siege of Cádiz),但徒勞無功。

1811年3月11日又拿下了西葡邊境的重鎮巴達霍斯,如果他率部由此西進,可直逼里斯本,讓威靈頓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Lines of Torres Vedras)成為無用之物;但他卻戀棧西班牙的財產,拒絕支援正在防線前苦戰的馬塞納元帥,致使他的這位老上級最終戰敗。

馬爾蒙元帥接任了馬塞納的職務後,為了籠絡蘇爾特,促使其出兵,允許他在安達盧西亞聚斂了大筆財富。搶劫一百五十萬法郎價值的藝術品,一位歷史學家稱他為“ 世界一流的掠奪者。”

但戰機已經失去,英將貝雷斯福特率軍包圍了巴達霍斯,力圖拔除這個據點,解除里斯本東面的威脅。

5月16日,阿爾武埃拉戰役(Battle of Albuera)為打破英軍的包圍,蘇爾特試探攻擊聯軍(32000人,其中英軍7000人);法軍擊潰了西班牙軍隊組成的聯軍右邊的防線,但對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的攻勢卻被挫敗,法軍在損失了8000人後撤退,而聯軍的損失為7000人。

此後蘇爾特只得退守安達盧西亞,徹底失去了進軍葡萄牙的機會。在1812年7月22日馬爾蒙戰敗於薩拉曼卡後,蘇爾特拒絕了約瑟夫國王的命令,徑直退向巴倫西亞,致使英軍輕取馬德里。

不過英國人也犯了錯誤,威靈頓在對布林戈斯的圍攻(9.19—10.22)中由於低估了守軍,久攻不下,蘇爾特和馬爾蒙乘機集中兵力反攻,迫使聯軍撤出馬德里,並損失了7000人。

但是缺乏戰略眼光的約瑟夫國王不顧蘇爾特的勸告,執意要重返馬德里恢復王位,沒有繼續緊追聯軍,結果威靈頓得以擺脫追兵,撤到西葡邊境。

1812年年底,由於中歐戰雲密佈,蘇爾特被調到德意志地區任近衛軍指揮官,並參加了1813年5月20—21日的包岑之戰。

再回西班牙


但在6月12日,由於西班牙戰局惡化,他又再次奉命回到西班牙收拾殘局。7月11日,蘇爾特出任駐西班牙法軍總司令,拿破崙命令他收復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是一個不實際的任務。

蘇爾特面對威靈頓的9萬部隊,而他手下只有53000人能夠投入戰鬥。在此後陸續發生的比利牛斯山區的戰鬥中,法軍雖使盡渾身解數,但回天乏術。

先是在索芬倫之戰(7.26—8.1)中失利(法軍損失13000人,聯軍損失7000人);接著英軍在8月底攻佔了法西邊境重鎮聖塞瓦斯蒂安。

10月7日,威靈頓率部橫渡達索河向法國進軍。而蘇爾特的部隊不斷被抽走增援皇帝,已不足5萬人,只能盡力遲滯聯軍。

11月10日,蘇爾特企圖圍殲在尼維爾的一支英軍分遣隊,威靈頓趕來增援,雙方損失都很慘重,聯軍的45000人中損失了5300人,法軍的18000人中損失了4500人。

最後法國人支持不住了,蘇爾特只得在丟棄了59門大炮後逃走。1814年2月27日,養精蓄銳後的威靈頓再次發動攻擊,從水陸兩路進攻法國的奧爾泰茲(Battle of Orthez)

蘇爾特在損失了4000人後棄城逃往圖盧茲以避免被圍殲。威靈頓在3月17日攻佔波爾多後轉向圖盧茲(Battle of Toulouse )進發。

4月10日,聯軍發起強攻,在付出了6700人傷亡的代價後攻佔該城,蘇爾特損失了4000人,但威靈頓並沒有達到殲滅其的目的。兩天後,得到拿破崙退位的消息,雙方停戰。

變節的榮光


12月3日,拿破崙退位後,他宣布自己是保皇黨 ,蘇爾特就任波旁王朝陸軍大臣,但他在內心仍然忠於拿破崙。

拿破崙復辟後,蘇爾特又一次宣布自己是拿破崙黨 ,拿破崙任命他為北方軍團參謀長,這被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蘇爾特性情疏懶,缺乏條理,不適合擔任參謀長這個需要謹慎精細的位置,而更適合做一名戰地指揮官。

在1815年戰役期間,他老是犯錯,給法軍的調動造成了很大麻煩;在滑鐵盧會戰時,由於他具有與威靈頓作戰的豐富經驗,提出了集中兵力消滅英軍的建議,可惜由於皇帝的輕敵而未被採納。

參謀長蘇爾特元帥以前數次敗於威靈頓手下,知道威靈頓不是泛泛之輩,力勸拿破崙召回格鲁希元帥的部隊合力攻擊威靈頓,拿破崙破口大罵:
你以為威靈頓能打敗你便是一個優秀將軍嗎?我說你知,他只是一個差勁的將軍,英軍全部是差劣的部隊,我覺得我吃一頓早餐比要想法子對付他們更重要。」(You think because Wellington defeated you that he must be a great general, I tell you he is a bad general, that the English are poor troops, and that affair will be no more serious than eating one's breakfast.)。


波旁王朝再度復辟後,蘇爾特於1816年1月被流放至塞爾多夫,直到1819年被允許回國。

1820年恢復其元帥軍階。1830—1834年任陸軍部長。1839年任外交部長。後兩度出任內閣總理(1832—1834年和1840—1847年)。1840—1845年,他再度出任陸軍部長。

1840年,當拿破崙的遺體運回巴黎時,他最後一次瞻仰了拿破崙的遺容。1847年9月15日退休後,他接受了最後的榮譽——成為法國歷史上僅有的四個大元帥之一。

1848年,當法王路易菲力普被推翻,蘇爾特再次宣布自己是共和黨人。1851年11月26日,病逝於自己的莊園蘇爾特堡,享年84歲。

http://wtfm.exblog.jp/936948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F%E5%B0%94%E7%89%B9
蘇爾特元帥.jpg
蘇爾特元帥(2).jpg
蘇爾特元帥(1).jpg
Soult at the First Battle of Porto.jpg
A corps commander during the campaigns of 1805–1807.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3 22:4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0 的帖子

紀堯姆·布律納


紀堯姆·馬里·安內·布律納(Guillaume Marie Anne Brune,1763年3月13日-1815年8月2日)法國軍人和政治人物,法國元帥。

布律納是一位律師之子,生於法國科雷茲省布里夫拉蓋亞爾德,法國大革命之前在巴黎學習法律,成為一名政治記者。大革命後他加入(Cordeliers),並成為丹敦的朋友。1793年在北方軍團升為準將,負責清除反革命。1796年,被派往意大利軍團,晉陞為少將。1798年進軍瑞士,將日內瓦併入法國,

1800年初,受命指揮旺代的西路軍,後於7月指揮在第戎的預備役第二軍團。8月接替馬塞納任義大利軍團司令。開始,他取得了些許成功,但在通過明喬河時,由於猶豫不決,險些使杜邦師遭到滅頂之災;只是由於絮歇將軍的及時趕到,厄運才未發生。拿破崙曾評論此事說:“義大利戰役表現了布律納天才的局限性。”,不過,他還是成功推進到波爾薩諾,戰敗的奧軍不得不簽訂停戰協定,退出反法戰爭。1801年當選國會議員。1802–1804年任駐土耳其大使,這實際上是“”外交放逐”,因為布律納是有名的共和派將領,拿破崙不想讓他干擾自己的登基。在土耳其,他接到了授予其帝國元帥的消息(時年41歲),他沒有像莫羅那樣起來反對帝制,而是默默接受了既成事實。1804年5月,被任命為榮譽軍團官員。1805年任海防陸軍總司令,統帥由奧地利前線各團第三營組成的佯攻部隊,以牽制和阻遏英軍。1806年任漢塞蒂克城的總督。

1807年率領一個軍圍攻保衛波羅地海邊的柯爾貝格要塞,普魯士的格奈森瑙將軍拼命抵抗,最後被迫投降。7月,進攻瑞典的波美拉尼亞省,由於幫助瑞典的英軍被抽去攻打法國的盟國丹麥,瑞典軍隊在施特拉爾松德之戰被布律納打敗,法軍於8月佔領了波美拉尼亞。由於他在封鎖英國人的海上貿易中失利,加上他對帝制的反感情緒,拿破崙一世解除了他的職務。

1815年百日王朝期間,被任命為比利牛斯軍團司令(實際上只轄一個觀測軍),以防禦西班牙軍隊。7月,得知拿破崙一世退位的消息,在土倫向聯軍投降,隨後赴巴黎。8月2日,在阿維尼翁被憤怒的人群包圍。這些人指控他是殺害1793年暴動的保皇黨軍隊俘虜的兇手。在當時,他是押送犯人軍隊的一員,但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參與了屠殺。不幸的是,人們抓著他遊街示眾,並殘忍地將他撕成碎片,其遺體被拋入萊茵河,時年52歲。據說他死時口中喃喃說道:“仁慈的上帝!我在戰場上百死一生,不料卻死於此地”。布律納是帝國元帥中下場最慘的一位,他的結局是當時反動勢力復辟後對拿破崙支持者的瘋狂報復的寫照。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3%E5%BE%8B%E7%B4%8D
Marie-Anne Brune.jpg
Marie-Anne Brune(2).jpg
Marie-Anne Brune(1).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09:43: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讓·拉納,芒泰貝洛公爵


拿破崙:「在我發現拉納時,他還是一個勇敢的武士;而當我失去他時,他已是一名不可替代的幹將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拉納1769年4月10日出生於萊克圖爾。早年是一個染布商人的學徒。1792年6月20日志願加入大革命軍隊,先同西班牙作戰,後於1795年參加拿破崙的義大利遠征軍。在1796年5月6日偷渡波河的行動中,作為突擊隊指揮官的拉納上校,表現非常出色。他的部隊不但很快就安全到達對岸,而且以凌厲的攻勢,迅速打垮了一支企圖阻止法軍渡河的奧軍騎兵部隊。由於戰功累累,他迅速得到提升,這一年,27歲的拉納被升為准將。

他在迭戈(4.14)、洛迪(5.10)、巴薩諾(9.8)的戰鬥中勇敢異常並立下赫赫戰功。在11月15–17日的阿克萊之戰中的三天內,三次負傷,但他不顧個人安危,誓死保衛拿破崙。在作為軍需總監隨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參加了攻克亞歷山大的戰鬥和平息開羅的暴動。後來在敘利亞戰役中,頭部負傷。1799年3月20日–5月20日參加阿克爾之戰,在5月7日率領敢死隊攻克城堡東北角,但遭到英國分艦隊登陸的大批水兵的阻擋,功敗垂成。5月8日,攻入了阿克爾總督府的花園,但受了重傷,幾乎喪生,不過也因為他的勇敢表現被提升為臨時少將。7月25日在阿布基爾之戰中大腿受傷。後來,指揮義大利軍團的前衛師。

在霧月政變中,他極力支持拿破崙,被任命為執政衛隊督察總長。1800年5月10日被確認為正式少將。1800年5月,作為軍長隨第一執政遠征義大利。6月9日,率領一個軍(8000人)在芒泰貝洛與從熱那亞趕來的奧軍(18000人)作戰,儘管維克托軍的一個師(6000人)不久後加入了戰鬥,法軍在數量上仍然處於明顯劣勢。但拉納的表現極為出色,他率領法軍同敵人激戰9個小時,給敵人以殲滅性的打擊,共殲敵7000餘人,自己僅傷亡500餘人。6月14日又參加馬倫哥之戰,這兩次作戰對義大利戰局至關重要,其卓越戰績得到拿破崙的稱讚。1802年任駐葡萄牙大使,但由於不勝其職而調回法國,在整個1803年為應付英國的入侵做準備。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35歲。

在1805年的第二次法奧戰爭中,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氣,與繆拉元帥一起從奧軍手中巧妙地奪取了重要的多瑙河橋。他們先通知奧地利軍隊,謊稱雙方正在進行停戰談判,讓他們不要炸毀橋樑。當奧軍醒悟之時,烏迪諾將軍率領的擲彈兵已經控制了大橋。12月2日的奧斯特利茨會戰中,拉納的軍作為法軍的左翼據守聖頓山,在頂住了兩個俄奧聯軍縱隊的猛攻之後,抓住戰機開始反攻,挫敗了聯軍的北線攻勢,擊斃2500餘人、俘虜4000餘人,自己僅傷亡2000人。1806年的法普戰爭中,拉納率第五軍(23000人)作為法軍左路縱隊的前衛。10月10日取得了薩爾弗爾德之戰的勝利,徹底擊敗了由普軍和薩克森軍組成的霍恩洛厄軍團前衛約9000人,殲滅1500餘人,並擊斃了其指揮官、普魯士騎士中的佼佼者–路易.斐迪南親王,沉重打擊了普軍的士氣,並迫使其撤退。10月14日,最先抵達耶拿戰場,佔據關鍵的蘭格芬山高地,並首先進攻霍恩洛厄軍團(47000人),戰鬥一開始,法軍就佔了上風,不斷攻擊前進;霍恩洛厄命令部隊排成密集橫隊,向拉納軍發起猛烈還擊。拉納巧妙地利用房屋、果園做掩護,以散兵戰術對付呈密集隊形衝鋒的普魯士軍隊。普軍的步兵佇列一下暴露在法軍猛烈的火力之下,成了活靶子,卻根本找不到還擊的目標,結果傷亡慘重,在法軍主力的進攻下迅速潰敗。

1806年12月26日,拉納作為右翼參加普圖斯克之戰,他對俄將本尼格森的陣地發起勇猛攻擊,可俄軍炮火十分猛烈,幾次衝鋒均被擊退,損失慘重,拉納自己也負了傷,這次負傷再加上發高燒,使他病休了五個月的時間。

1807年5月返回戰場後,參加了但澤包圍戰,這時的拉納,和一切有頭腦的軍人一樣,把法國利益置於皇帝之上,對無休止的戰爭感到厭倦,他在包圍期間寫下了關於皇帝的一些話:“我對他是深切愛戴的,一直為此忍受犧牲。但他對人是忽冷忽熱的,也就是說,他需要你的時候才寵愛你”。6月10日,轉戰海爾斯堡,一天的血戰以俄軍的主動撤退告終。14日參加了弗里德蘭會戰,當拉納率領第五軍最先趕到戰場時,俄軍正準備利用阿勒河上的唯一一座橋樑渡河,為拖住敵人,拉納命令已經到達的部隊就地展開進攻。拉納軍以10000人的兵力頑強地抗擊著俄軍的50000人,戰鬥從凌晨一直打到下午5時,持續了9個小時,法軍主力終於趕來,徹底擊敗了俄軍,俄軍的慘狀堪稱又一個“奧斯特里茨”。

1808年,拉納被封為芒泰貝洛公爵,同年10月,率第五軍隨皇帝遠征西班牙。1808年11月23日,他在圖德羅打敗了卡斯坦尼約斯率領的西班牙中路軍隊(25000人),使對方傷亡3000餘人,俘虜3000餘人,但自己卻因為戰馬受驚而摔傷。12月,他作為總指揮,率領48000名法軍包圍了曾經折辱過法國軍隊的薩拉戈薩。他吸取了上次久攻不克的教訓,先在42天的連續炮擊中,用16000餘發炮彈把整個城市夷為廢墟,然後用掘壕的辦法步步進逼,於1809年1月11日突入城內;但西班牙軍民仍與法軍展開激烈的巷戰,逐屋爭奪。拉納遂決定用地雷炸毀每一座有西班牙人堅守的房屋,但全體守城軍民堅守陣地,寸步不退。1月24日,元帥派出特使,告訴西班牙守軍只要他們投降,那麼就可以得到最榮譽的條件。守將帕拉福斯嚴詞拒絕。此時,拉納接到拿破崙一世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薩拉戈薩的命令,遂於1月27日下令總攻,於2月20日迫使該城投降。法軍共傷亡萬餘人,守城軍民死亡60000餘人(3/4為平民),被俘萬餘人。拉納對皇帝坦言道:“這場戰爭是可怕的,勝利來之不易。”並驚歎道:“這是場什麼樣的戰爭!只得打死如此勇敢、甚至是發瘋的人!”

兩個月後,拉納奉調參加第三次法奧戰爭。4月20日,他剛趕到前線,皇帝就把達武元帥的2個師臨時編成第二軍交給他指揮,當天,他就在巴伐利亞的阿本斯堡與奧軍遭遇,並打敗了敵人,殲敵13000多人。接著,作為右翼轉戰蘭茨胡特(4.21),與馬塞納元帥配合,將奧將席勒率領的左翼奧軍逐出了蘭茨胡特。然後,馬不停蹄地率兩個騎兵師增援達武軍在埃克繆爾(4.22)的戰鬥,進行了對奧軍的追擊,但因連續行軍體力消耗過大,只得中途返回。4月23日,他率前衛強攻防守嚴密的雷根斯堡。戰鬥中,他從其畏縮的部下手中抓起一架雲梯大聲喊道:“很好,我會讓你們看一看,我在當元帥之前,就是一個擲彈兵,而且現在仍然是!”隨後,他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前沖去。羞愧的士兵匆忙地跑上前去,奪下元帥的雲梯,開始登城。不久,該城便被攻克。5月21–22日,參加阿斯佩恩–埃斯林會戰,他率部堅決抵抗大量敵人屢次的強攻,直至皇帝命令其後撤到洛鮑島。當拉納盤腿坐在地上悼念一位老友的陣亡時,被一發炮彈擊中,彈片分散於兩腿之中,他的腿被截肢,但仍然感染,於5月31日去世,時年40歲。他是拿破崙一世麾下第一位死於戰場上的元帥。

拉納是一位勇敢、無畏和頑強的軍官。也是當時歐洲最傑出的進軍掩護指揮官。在野戰方面,很少有人能同他匹敵。拿破崙一世曾評價道:“在我發現拉納時,他還是一個勇敢的武士;而當我失去他時,他已是一名不可替代的幹將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E%93%C2%B7%E6%8B%89%E7%B4%8D
http://www.wretch.cc/blog/fountain/11879523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10: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愛德華·阿道夫·卡西米爾·約瑟夫·莫蒂埃


儘管他不是最卓越的人,但他是唯一得到所有元帥尊敬的人。


愛德華·阿道夫·卡西米爾·約瑟夫·莫蒂埃(Édouard Adolphe Casimir Joseph Mortier, duc de Trévise,1768年2月13日-1835年7月28日),特雷維索公爵(duc de Trévise),拿破崙的法國元帥之一。

1768年2月13日生於勒卡托。父親是一位地主兼服裝商人,曾在1789年作為第三等級代表參加法國議會。莫蒂埃因為能說英法兩種語言,遂進入安哥利斯學院深造。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21歲的莫蒂埃志願參加敦克爾克的國民自衛隊,後又參加了家鄉勒卡托的國民自衛隊。

1791年11月1日,任北方軍團第一志願營上尉。11月6日在迪穆里埃將軍手下參加耶拿佩斯之戰。1792年11月6日–12月2日又參加那慕爾包圍戰,作戰中表現出色。1793年3月18日參加內爾溫登之戰,9月8日又轉戰翁斯科特,此戰後升任將軍助理。1794年6月26日參加弗勒呂斯之戰。後轉入薩布里埃特–梅塞軍團。1794年9月22日–11月4日在馬斯特里赫特橫渡萊茵河之戰中立下功勳。1797年,29歲的莫蒂埃提升為准將,但不久被撤銷提升,直至1799年才重新提升。1799年6月4–7日,在蘇爾特將軍手下參加蘇黎士戰役。10月,在馬塞納將軍的推薦下升為少將。

1800年,拿破崙任命他為巴黎第十七軍軍長。1803年受命佔領漢諾威(這是英國的領地),以作為對英王喬治三世向法國宣戰的回應。7月,守軍投降。1804年晉升中將軍銜,指揮執政衛隊的炮兵及水兵,並被授予榮譽勳章。同年5月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

1805年在近衛軍中指揮步兵。在1805年的戰爭中,奉命指揮臨時組成的一個軍(第八軍)支援繆拉元帥的部隊進軍。11月11日,在迪施倫施泰因的羊腸小徑上同俄國庫圖佐夫元帥的後衛部隊相遇,遭到多赫圖羅夫將軍的進攻,儘管他的師有三分之二的傷亡,他自己也有被俘虜的極大可能,但他仍堅守陣地,打退優勢兵力的敵人的屢次進攻,一直堅持到晚上援軍到來。12月2日的奧斯特利茨之戰後,他接替拉納元帥任第五軍軍長。1806年10月–1807年6月,他指揮第八軍,將普魯士–瑞典聯軍趕出漢諾威和波美拉尼亞。1807年6月14日,在弗里德蘭戰役中,任左翼指揮。1808年,被封為特里維索公爵。

同年10月,被派往西班牙,指揮第十軍,在拉納元帥指揮下,參加了12月20日的薩拉戈薩包圍戰。1809年,在蘇爾特元帥指揮下,率部參加了8月4日的阿爾佐比薩普之戰和奧卡尼亞之戰,在後一次作戰中負傷。1811年1月26日–3月9日,又參加了巴達霍斯包圍戰。5月,被召回法國。1812年,任青年近衛軍軍長,參加9月7日的博羅迪諾之戰。攻佔莫斯科後,任莫斯科總督,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撲滅大火,以免該城被毀。在從莫斯科撤退中,參加11月17日的克拉斯諾耶之戰和11月27日-29日的別列津納河之戰。1813年1月受命指揮近衛軍餘部。在德國戰役期間,再次任青年近衛軍軍長,在拿破崙一世指揮下參加了5月2日的呂岑之戰、5月20–21日的包岑之戰、8月26–27日的德累斯頓之戰、10月16–19日的萊比錫之戰。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期間,受命指揮榮譽自衛隊,參加了一系列勇敢的後方保衛戰,其中有2月11日的蒙米賴之戰、3月7日的克拉奧訥之戰、3月9–10日的拉昂之戰、3月25日的拉菲爾尚波諾茲之戰、3月30日的蒙馬特爾之戰。

聯軍攻入巴黎後,與馬爾蒙元帥一起同聯軍談判,交出了巴黎。但沒有像馬爾蒙那樣投敵,仍然向拿破崙一世表示忠誠。拿破崙一世退位後,被路易十八封為法國貴族,授聖路易勳章。任第十六軍區總督。1815年6月8日,被拿破崙一世任命為自衛隊騎兵司令。6月15日因嚴重的坐骨神經痛而辭職。在審訊內伊元帥時,聲明自己無權對一位元帥作出判決,因而失寵。

1816年任第十五軍區司令。1820年,被授予聖路易勳章。1829年,任第十四軍區司令。1830-1832年,任駐俄大使。1831年獲榮譽勳章。1834年11月18日-1835年3月12日,任國防大臣。1835年7月28日,當他陪同國王路易.菲力浦檢閱國民自衛隊時被一枚炸彈炸死,時年67歲。這枚炸彈本來是給國王準備的。

莫蒂埃既是一位獨立作戰的行家老手,也是一位稱職的下屬。他作戰中的勇敢和智慧集中表現在迪施倫施泰因之戰中,他在1814年的後方保衛戰可以同內伊在俄國的戰績相媲美。儘管他不是最卓越的人,但他是唯一得到所有元帥尊敬的人。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B%E8%92%82%E5%9F%83


1835年7月28日炸彈暗殺事件.jpg
凡爾賽宮的莫蒂埃元帥半身像.jpg
特雷維索公爵愛德華·莫蒂埃(1).jpg
莫蒂埃元帥的墳墓.jpg
莫蒂埃元帥雕像.jpg
特雷維索公爵愛德華·莫蒂埃.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10: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巴普蒂斯·貝西埃


貝西埃是一位可靠、精力旺盛的將軍;對拿破崙忠心耿耿。他雖然僅有一次成功地獨立指揮作戰的經歷,但無疑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騎兵指揮官之一。


1768年8月6日出生於吉耶訥卡赫爾斯地區附近的普賴薩克,是一個外科醫生之子。服役於東比利牛斯軍團22獵騎兵團(精於射擊的騎兵部隊)。在路易十六的護憲軍任上尉時,於1792年8月10日遇到暴動,大批瑞士護軍被殺,他大難不死。後在比利牛斯軍團中當兵。1793年重新升任軍官。1794年升騎兵上尉。1796年6月任拿破崙私人衛隊指揮官。9月4日參加羅維利圖之戰後升少校。1797年1月14日,在里沃利戰役中任拿破崙的衛隊長,表現出色。這支衛隊名為“嚮導者”,不僅擔任警衛,而且常使用在具有決定意義的方向和時機。1798年4月升任上校,並隨拿破崙參加埃及遠征,並在1799年3月19日–5月20日的阿卡包圍戰和7月25日的阿布基爾戰役中因其高超的騎兵指揮才能聞名。1800年任近衛團騎兵指揮官。6月14日參加了馬侖哥之戰,表現出色,不久任“半島衛隊”准將司令,時年32歲。1802年9月升少將。1804年5月14日被封為帝國元帥和帝國騎兵衛隊上將,時年36歲(看來,當時法國的元帥不是軍銜,而是一種榮譽稱號,授予元帥者另有軍銜)。

1805年12月2日率近衛軍(6000人)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戰役,成功地阻擊了俄國近衛騎兵,使俄軍最精銳的近衛軍幾乎全軍覆沒,指揮官瑞普烈親王也當了俘虜。1806年10月14日和勒費弗爾元帥一起指揮近衛軍(12000人)參加耶拿戰役,在最後的反擊中將普軍霍恩洛厄軍團擊潰,並席捲了趕來增援的布呂歇爾軍團。1807年2月7–8日的埃勞戰役中,率近衛軍不斷打退哥薩克騎兵的反衝擊,當俄軍在一天激戰後陣線動搖時發動了決定性的攻擊,近衛軍慷慨激昂地衝上前去,同俄軍拼刺刀,他們滿腔怒火、所向無敵,最後擊敗了俄軍。6月14日率近衛軍作為預備隊參加弗里德蘭戰役。曾短期任駐符騰堡大使。1808年7月14日在西班牙蒙塔馬塔戰役中,指揮一個臨時編成的軍,包括11000名步兵和1500名騎兵,打敗了卡斯塔諾斯和布萊克將軍指揮的28000名西軍,西軍損失7000餘人,而法軍僅有70餘人戰死、300餘人受傷。曾任第二軍軍長,但不久被蘇爾特元帥代替,改而指揮騎兵。1809年第三次法奧戰爭中任騎兵預備軍軍長(9000人)。1809年5月20日–21日參加阿斯派因–埃斯林戰役。7月5–6日的瓦格拉姆之戰中,親自率領重騎兵師衝鋒並首先突破奧軍防線,為戰勝敵人建立了殊勳,但自己也在激戰中負傷。1810年指揮帝國衛隊駐守巴黎,後到西班牙戰場,在馬塞納元帥指揮下參加了1811年5月3–5日的豐特斯–德奧尼奧羅之戰。1812年9月7日博羅季諾戰役中,說服拿破崙不動用最後的預備隊–近衛軍,此舉遭人非議,認為喪失了消滅俄軍的戰機,但在10月–12月從莫斯科撤退時,這支唯一完整的精銳擔任後衛掩護,功不可沒。隨後作為近衛騎兵軍軍長參加德國戰役。1813年5月1日,作為法軍中路縱隊的前衛剛剛渡過薩勒河就與俄普聯軍的前哨遭遇,這本來是一場小戰鬥,但戰鬥剛開始,貝西埃就被一顆炮彈擊中,不幸身亡,年僅45歲。

貝西埃是一位可靠、精力旺盛的將軍;對拿破崙忠心耿耿。他雖然僅有一次成功地獨立指揮作戰的經歷,但無疑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騎兵指揮官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F%E5%9F%83%E7%88%BE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1.jpg
2.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10:34: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凱勒曼


1735年5月28日出生於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一個高級法官的家庭。1752年在洛溫達爾團中擔任軍官候補生。1756年任龍騎兵上尉。七年戰爭(1756–1763年)期間在貝爾根之戰(1759年4月13日)和黑森邦的弗里德貝格之戰(1762年8月30日)中表現突出。1763年調入孔弗朗軍團。1765–1766年,他在波蘭幫助編組騎兵。1771年參加法德遠征軍前往波蘭。1772年,當部隊從克拉科夫撤退時他顯示出了技巧和勇氣。1780年,晉升為輕騎兵中校。1784年1月1日晉升為准將,時年49歲。1788年晉升為少將。1790年擔任阿爾薩斯省指揮官,其高效的邊境防禦準備使他得以晉升中將,並在1792年被委以諾伊柯克部隊總司令之職。1792年8月28日出任摩澤爾軍團司令。9月20日,他在奪取瓦爾密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瓦爾密之戰的政治歷史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瓦爾密之後第二天,法蘭西共和國成立。這次勝利也就被宣傳為“人民的軍隊打敗了舊軍隊”。法軍有52000人、40門火炮。普軍司令為布倫瑞克公爵。普軍由集結地處發時共有13萬人(一半普軍,三分之一的奧軍,還有其他小公國的軍隊),不過一路上為了掩護交通線留下不少守軍,天氣不好加上流行痢疾又減員了一部分。到兩軍相遇時也只有大概4萬人(一說34000)36門火炮。9月20日清早,普軍乘著薄霧攻佔了一個法軍前哨據守的小村莊,並在此展開;法軍則在一個有風車的小山頂列陣,兩軍相距約 一英里 。中午,雙方開始炮擊。普軍將火力集中在克勒曼所在的法軍中部,此處克勒曼部署了一個旅的正規軍,意在支持另兩個缺乏經驗的志願軍旅。出乎意料的是,志願軍士氣高昂,高呼:“祖國萬歲,法蘭西萬歲”。下午1時,普軍步兵組織了一次攻勢,遭到了法軍炮火的猛烈射擊,只前進了200碼就停了下來。普軍的炮火也一度動搖了法軍的凝聚力,但是克勒曼及時控制了局面。見無法突破法軍防線,老邁的布倫瑞克公爵悻悻地說了句:“We are not going to fight here!”便提前離開了戰場。炮戰持續到下午4時,一場大雨結束了這場有點滑稽的戰鬥。此役,法軍傷亡300多人,普軍傷亡180多人。但正像前面所講的,這次勝利大大地鼓舞了法國民眾的士氣,因此在戰場的那個山丘上豎起了一尊克勒曼的塑像!之後,他通過機動戰勝普魯士軍,並迫使他們撤出達皮埃爾周圍的高地。他在這兩次戰役中的功績使其名聲大震。作為獎勵,他被任命為阿爾卑斯軍團司令。

1793年6月,由於被人誣陷是保王黨,被公安委員會逮捕。1794年7月27日獲釋。1795年,他被任命為義大利和阿爾卑斯聯合軍團的司令。同年10月,由於任職內的表現不盡人意,被撤職。1797年,被任命為計劃入侵英國和荷蘭的部隊的騎兵總監。1799年底為元老院議員。1801年8月1日當選為元老院議長。1803年任萊茵後備軍團第三軍軍長。1804年5月被封為帝國元帥,並成為第一批元帥中的四議員之一,時年69歲。

1806年任萊茵後備軍團司令。1808年被封為瓦爾密公爵,並擔任西班牙後備軍團司令。同年,他還擔任位於萊茵河和埃爾瓦河的眾多後備和預備軍團的司令。1812年,負責將國民自衛隊改編為正規軍。1813年,任萊茵預備軍軍長,後任斯特拉斯堡總督,統率第二、第三、第四合編師。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被路易十八冊封為法國貴族。而在1815年,捲土重來的拿破崙一世也冊封其為貴族。1820年9月13日,克勒曼在巴黎去世,享年85歲。

克勒曼並非一位非常能幹的陸軍指揮官,1795年在義大利的短期任職後,他在瓦爾密之戰中獲得的威名即不復存在了。他對法國忠誠到狂熱的程度,認為軍人的唯一職責是保衛國家,因此,不管政權如何更替,他都堅守這一原則。他在行政、組織方面的技巧使他到了高齡仍得以有機會繼續效力其國家。拿破崙發揮了克勒曼的行政才幹,使之為其軍隊服務。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ev=967&next=942
http://zh.wikipedia.org/zh-hk/%E ... F%E5%8B%92%E6%9B%BC
克勒曼元帥的墳墓.jpg
斯特拉斯堡的克勒曼元帥雕像.jpg
克勒曼,瓦爾密公爵.jpg
在瓦爾密的克勒曼元帥雕像和方尖碑.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22:04:1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


勒費弗爾勇敢、誠實,他從不隱瞞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位有才能的指揮員、傑出的戰術家、嚴明紀律的執行者。


勒費弗爾於1755年10月25日出生於阿爾薩斯的羅菲赫。父親是一位磨房主,以前參過軍,當過騎兵軍官。小勒費弗爾本來打算成為一名牧師,但由於對軍事有著強烈的興趣,他最終於1773年9月10日加入了巴黎近衛軍。經過十五年的漫長軍旅生涯,他終於在1788年被提升為准尉。1789年他成為國王衛隊的少尉,在護送國王外逃的途中曾兩次負傷。

1792年,他加入正規軍,在第十三輕步兵團任上尉。不久提升為中央軍團的將軍助理。1793年12月2日升為准將旅長,時年38歲。1794年6月26日,他的旅奉命在弗勒呂斯獨立阻擊由查理親王率領的奧地利大軍,在戰鬥中,他以極大的勇氣堅守陣地,三次擊退奧軍的進攻,為此,在戰鬥結束後被提升為少將,調入霍希.克萊貝爾將軍指揮的薩姆布雷–埃特–梅塞軍擔任一名師長,並在10月2日的阿爾登霍芬之戰中戰勝了奧軍。此後,他的師成為萊茵軍團的前衛師,於1795年9月從杜伊斯堡橫渡萊茵河,並在奧普拉登、亨內夫、西格堡、阿爾騰基興等戰鬥中接連取勝。

渡河戰役結束後,他的師被派遣到比利時海岸,由赫希將軍指揮。1798年赫希死後,部隊由勒費弗爾臨時指揮,但後來又併入多瑙河軍團,而勒費弗爾仍指揮該軍團的前衛師。因為在普富蘭特夫之戰中手臂受重傷,他不得不暫時離開軍隊,回國休養。但在回法國途中,他被任命為駐巴黎第十七師的師長,從而在11月9日–10日的霧月政變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帶領擲彈兵保護拿破崙免受憤怒的議員的圍攻,並將500名議員趕出議會,保證了拿破崙順利登上了第一執政的寶座。次年被任命為參議員,接著任參議院議長。1804年5月19日,他代表元老院宣佈拿破崙為皇帝,隨後被皇帝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49歲。

1805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等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勒費弗爾重披戰袍,被任命為預備第二軍團司令,指揮從羅爾、萊茵河以及莫塞爾地區徵召的國民自衛隊。1806年,接替莫爾蒂埃元帥任第五軍軍長,10月改任近衛軍步兵司令。10月4日,參加了耶拿會戰。1807年3月18日–5月27日,他成功地率領由波蘭人和薩克森人組成的第十軍擊敗了固守在但澤要塞的普魯士–俄羅斯聯軍(普軍12000人,俄軍3個營),迫使其投降,從而控制了維斯杜河下游。此戰為勒費弗爾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1808年9月10日,因為在但澤的完美勝利,勒費弗爾被封為但澤公爵。緊接著,他被任命為第四軍(23000人)軍長,隨皇帝遠征西班牙。9月15日,第四軍首先進入西班牙,根據皇帝的部署,決定首先攻擊位於突出部的布萊克軍團(32000人)。10月31日,正當布萊克準備離開杜蘭戈向法軍進攻時,勒費弗爾卻出其不意,利用濃霧突襲西軍陣地。布萊克措手不及,只得棄城而逃,倉促應戰的西軍為此還付出了傷亡1200餘人的代價。次日,法軍又乘勝佔領西班牙北部重鎮畢爾巴鄂。11月5日,勒費弗爾率部協助維克多元帥所部在巴爾馬塞特再次擊敗布萊克。11月11日,在埃斯皮諾薩將布萊克生擒活捉。

1809年3月,他被召至德國,指揮由巴伐利亞人組成的第七軍(34000人),接連在阿本斯貝格(4.20)和埃格繆爾(4.22)之戰中取勝。5–10月,他在法國遠征軍的後方負責保護補給線,並平定了由安德列阿斯.霍弗爾領導的蒂羅爾人暴動,此後他被批准休息兩年。

1812年,勒費弗爾作為老近衛軍(40000人)軍長隨皇帝遠征俄羅斯。在俄國作戰期間,他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但他強忍悲痛參加了1813年的德國戰役,指揮近衛軍轉戰於德累斯頓(8.26–27)和萊比錫(10.16–19)。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他參加了尚波貝爾(2.10)和蒙特米拉爾(2.11)的戰鬥。拿破崙一世退位後,於6月2日被復辟的波旁王朝指定為法國議員。拿破崙一世返回後,他再次被指定為議員,但因年老多病,不宜再參加戶外活動,他僅能在上院中坐著參加一切活動。國王復辟後,雖然保留了他的元帥軍銜,但免去了其上院議員的資格。1819年又恢復其議員資格,不過這已經沒有意義了。1820年9月14日,勒費弗爾在巴黎病逝,享年65歲。在逝世前幾天,他已經為自己選好了墓地的位置,墓穴就與馬塞納元帥相鄰,與佩里尼翁元帥和塞呂裏耶元帥相近。大概他希望在死後,也能和從前的老戰友們在天堂重聚。

勒費弗爾勇敢、誠實,他從不隱瞞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位有才能的指揮員、傑出的戰術家、嚴明紀律的執行者。雖然他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但他具備軍人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部隊。他十分關心下屬,因此得到了下級將士的尊敬和愛戴。不論波蘭人、薩克森人、巴伐利亞人還是法國人都喜歡他。絮歇元帥評價他說:“他用法蘭西人的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打動了外國人。隨著這位卓越的元帥的去世,從萊茵河、多瑙河和維斯杜河畔傳來了一片頌揚和歎息,匯成了一曲壯麗的大合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9%E5%BC%97%E5%B0%94
在佩雷.拉雪茲公墓的勒費弗爾元帥半身像.jpg
在羅浮宮的勒費弗爾元帥雕像.jpg
1810年的勒費弗爾元帥.jpg
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但澤公爵.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22: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多米尼克·凱瑟林·德·佩里尼翁


凱瑟林-多米尼克·德·佩里尼翁,第一代格勒納德侯爵, Catherine-Dominique de Pérignon, 1st Marquis de Grenade (1754年5月31日-1818年12月25日) 榮譽法國元帥。

人物生平


佩里尼翁出生於圖盧茲附近的格勒納德(Grenade-sur-Garonne)的一個小貴族家庭,1780年,佩里尼翁成為里昂守備營中尉。1783年加入古因尼皇家手榴彈軍。後轉入國民自衛隊。1789年升任中校。他支持法國革命,並且獲得了一個立法議會席位(1791年),在那裡他坐在右邊,但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該職,很快辭職,不久開始在法國革命戰爭中的軍事生涯。

革命戰爭


1793 - 1795年,他任職東比利牛斯軍團(Army of the Eastern Pyrenees,軍團司令雅克·弗朗索瓦·杜戈米爾),在埃斯科拉戰役擊敗西班牙軍隊,1793年9月被提升為準將,12月23日,晉陞少將。1794年11月18日黑山戰役杜戈米爾戰死,他接替杜戈米爾任軍團司令(Général de Division),指揮法軍戰勝了西班牙軍。他繼續指揮東比利牛斯軍團,直至1795年7月12日《巴塞爾條約》的簽訂。此後,他被任命為駐西班牙大使。後捲入一場走私事件和與一個年輕的保皇黨女間諜妥協,在1798年被召回並關押在利古里亞候審。

1798年,轉入意大利軍團,在儒貝爾將軍手下任職。在1799年8月15日的諾維之戰中,負責指揮軍團左翼,頭部受傷後被俄軍俘虜。1800年獲釋回到法國。

帝國和複位


佩里尼翁是拿破崙·波拿巴的支持者,1801年被拿破崙任命為元老院議員。1802年任元老院副議長。11月11日,赴西班牙解決依《巴塞爾條約》確定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問題。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1805年,他獲得了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of Honor)。從1806年9月18日到7月23日,被任命為帕爾馬及皮亞琴察總督。1808年被封為格勒納德公爵,並被派往那不勒斯王國,接任讓-巴普蒂斯·儒爾當的總督職位,並成為那不勒斯國王夫婦若阿尚·繆拉元帥和卡羅琳·波拿巴的密友。後來,繆拉元帥企圖利用那不勒斯來同拿破崙一世對立,1814年他離開那不勒斯返回法國。

回到法國不久,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復辟,他宣布效忠路易十八。拿破崙百日王朝期間被剔除出元帥名單。路易十八復辟後,於1816年1月10日出任第一軍區總督。他參加了對米歇爾·內伊元帥審判的軍事法庭,投票贊成處決內伊。1817年,被封為格勒納德侯爵(marquis de Grenade),授予聖路易勳章(Order of Saint Louis)。1818年12月25日病死在巴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C%E5%B0%BC%E7%BF%81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22: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第一代塞律里埃伯 (Jean-Mathieu-Philibert Sérurier, 1st Comte Sérurier1742年12月8日-1819年12月21日), 法國軍人和政治人物,法國元帥。

早期生活


塞律里埃出生於埃納省拉昂(Laon)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755年,年僅13歲就被授予拉翁民兵中尉,然後進入法國皇家軍隊(1759年),七年戰爭中,1759年參加漢諾威戰役,1760年7月31日在瓦爾堡之戰中顎部受傷。1762年參加葡萄牙境內的作戰。1767年晉陞為博塞團的中尉。1770-1774年調往科西嘉守備部隊中任職。回到法國後晉陞為上尉,1782年受封為聖路易騎士。

革命和帝國


法國大革命開始後,他因忠於新政權被晉陞為中校,1791年被派往佩皮尼昂任守備部隊軍官。1792年指揮了對保皇派武裝的作戰。後其本人也被懷疑為保皇分子,被解除指揮權,但在執政巴拉斯的干涉下被恢復職務。1793年晉陞為準將。之後調職意大利軍團。1795年6月晉陞為少將,在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凱勒曼和巴泰勒米·舍雷爾的阿爾卑斯軍團任職(包括參加11月22-24日的洛阿諾(Loano)之戰),1796年3月隨拿破崙參加意大利半島的維科(Vico)、蒙多維(Mondovì)、卡斯蒂格利昂(Castiglione)戰役和曼圖亞圍困戰(siege of Mantua),1796年8月由於患病辭去指揮權,擔任里沃利行政長官,12月重返軍隊。1797年再次染病被送回法國。1797年8月-1798年,任威尼斯和盧卡的總督,表現出極大的管理才能,並在以莫羅將軍為司令的意大利軍團中任右翼司令。1799年4月26日,在阿迪傑河地區遭俄國蘇沃洛夫元帥優勢部隊包圍,被迫投降。

1799年11月9日,塞律里埃獲釋後參加了霧月政變,被拿破崙任命為上院議員。1802年當選為上院副議長。1804年4月被任命為榮軍院院長。5月19日,受封為帝國元帥,時年62歲。1808年,受封為塞律里埃伯爵。1809年,擔任巴黎國民自衛軍司令。後復任榮軍院院長。1814年3月13日,第六次反法同盟聯軍逼近巴黎,不讓它們倒在盟軍手中,他下令銷毀法軍歷次戰爭中繳獲並收藏於榮軍院的1417面軍旗,親手燒毀了腓特烈大帝的劍和飾帶,然後辭職。

晚年時期


儘管如此,塞律里埃還是投票贊成拿破崙退位,4月波旁王朝復辟,他被路易十八冊封為貴族,百日王朝時期,他又加入拿破崙的陣營,又被拿破崙一世冊封為貴族,拿破崙第二次下台後,作為貴族,他投票贊成處決米歇爾·內伊元帥。

塞律里埃退休後,1819年12月21日病逝於巴黎,享年77歲,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1847年他的屍體被轉移到榮軍院。在他的家鄉拉翁豎立一尊他的紀念雕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B%E9%87%8C%E5%9F%83
讓-馬蒂厄·塞律里埃元帥.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22:26:1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


作為唯一在西班牙被晉陞為元帥的將軍,拿破崙對他評價很高:"如果我有兩個象絮歇這樣的元帥,我將不僅征服西班牙,而且還可永遠佔有西班牙!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第一代阿爾布費拉公爵(Louis Gabriel Suchet, 1st Duc d'Albufera,1770年3月2日-1826年1月3日)法國元帥,拿破崙皇帝手下最優秀的將軍之一。

早期生涯


絮歇是里昂一個絲綢生產商的兒子,原來打算追隨做他父親的生意,但1792年在里昂自願加入國民警衛隊,成為一名騎兵,在這裡他的軍事能力快速提升。1793年9月20 日,他升任第四志願營中校營長,並率領該營參加了土倫包圍戰。在這裡,他第一次與拿破崙相遇,並俘虜了英軍將領查爾斯·奧哈拉。

1796年10月11日在意大利戰場的克雷亞戰役中他嚴重受傷,1797年10月,他被任命半旅(demi-brigade)司令官,在巴泰勒米·凱瑟林·儒貝爾(Barthélemy Catherine Joubert)將軍指揮下攻戰奧地利提洛爾(Tirol),1797 - 98年在紀堯姆·布律納指揮下征服瑞士,晉陞准將(général de brigade)軍銜。

他沒有參加埃及戰場,但在8月被任命布律納將軍的參謀長,在意大利恢復軍隊的效率和紀律。1799年7月他被提拔為général de division,並任儒貝爾將軍的參謀長,晉陞為少將。1800年3月7日,在新司令安德烈·馬塞納將軍屬下,指揮三個師的兵力。在奧地利軍隊優勢兵力進攻下,絮歇率領軍團的左翼約1.1萬人撤向補給樞紐尼斯地區,退守瓦爾河一線。他在瓦爾組織的防禦無懈可擊,贏得了陸軍部長卡爾諾的稱讚。當拿破崙親率的預備軍團突入奧地利人後方時,奧軍司令官米歇爾·馮·梅拉斯元帥留下1.8萬人監視絮歇所部,自率主力去迎擊拿破崙。絮歇為了牽制奧軍北上,他雖然只有 7000名士兵,卻大膽地向奧軍發起了反攻。在納瓦橋一戰中,法軍大敗奧地利人,使埃爾斯尼茨將軍損失了5000人。此外,他還對撤退的奧軍進行了成功的襲擾,牽制了敵人大量的騎兵。絮歇在尼斯方向的反攻,對於6月14日的馬倫哥會戰,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意大利戰場一直到特雷維索停戰,是一個重要角色。

拿破崙戰爭


1801年,絮歇被任命為巴杜亞總督兼步兵總監,1803年指揮第四師和其他"大軍團"部隊一起在布倫紮營訓練,準備渡海攻英,1804年絮歇榮獲大戈登榮譽勳章。在1805年的戰役中,他先是在尼古拉斯·讓·德迪烏·蘇爾特元帥部下,不久在讓·拉納元帥第五軍中任師長,拉納對絮歇的勇氣頗為讚賞。絮歇先後參加了烏爾姆、霍拉布倫、奧斯特利茨等戰役,表現出色。1806年,他的師在10月10日的薩爾菲爾德之戰中任前鋒,他以嫻熟的機動戰,摧毀了普魯士費迪南親王所率領的普薩聯軍。在10月14日的耶拿會戰中,他將敵人趕出其在蘭德格拉芬堡的陣地,從而為後續部隊打通了前進的道路,拿破崙對此評價到:"他打開了戰場的大門"。在12月26日的普圖斯克之戰和1807年 2月16日的奧斯忒洛倫卡之戰中,他的師榮獲"善戰師"的美名。作為對他能力的肯定,他接替受傷的拉納任第五軍軍長。

1808年3月19日,絮歇獲得伯爵爵位,11月16日與奧諾麗娜·德·聖-約瑟夫(Honorine de Saint-Joseph)(1790 –1884)結婚,奧諾麗娜是約瑟夫·波拿巴妻子朱莉•克萊莉(Julie Clary)的侄女,不久被派至西班牙,在那裡,他成為鎮壓游擊隊最得力的將軍。1808-1809年他在加泰羅尼亞省站穩了腳跟,並參加了著名的薩拉戈薩包圍戰。1809年4月,接替朱諾將軍任第三軍軍長,並任阿拉貢省總督。在所有的佔領者中間,他算得上是一個公正、嚴格、成功的管理者。他迅速地平息了西班牙參謀長華金·布萊克(Joaquín Blake y Joyes)的起義,1809年6月15日在瑪麗亞打敗布萊克,6月18日在貝爾赫特再敗之。1810年4月22日在萊里達省擊敗了拉比斯巴爾伯爵亨利·約瑟夫·奧唐納(Henry Joseph O'Donnell, Count of La Bisbal),1811年他又發起一場戰役,先後攻佔勒里克和托爾托薩,4月底又率兵4萬餘人進抵塔拉戈納下,6月28日攻佔塔拉戈納,組織防禦的康特雷拉斯將軍也被俘虜。由於這些戰功,絮歇在7月8日被授予法國元帥權仗,時年41歲。

隨後絮歇再次進兵瓦倫西亞,1812年1月9日,瓦倫西亞被攻陷,為此他獲得了瓦倫西亞的阿爾布費拉公爵(duc d'Albufera da Valencia,1813年封)的頭銜(名譽頭銜,並不是得到一個實際的封地)。1813年11月,被任命為加泰羅尼亞總督,並接替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任帝國近衛軍司令。1814年1月15日,他在莫林斯德里獲得了他在西班牙的最後一次勝利,此後被迫放棄加泰羅尼亞,撤回法國,任南部軍隊總司令。

1814年6月4日,拿破崙一世退位後,波旁的路易十八複位,他被封為法國貴族,授予聖路易勳章,任騰思兼第十五軍區總督。拿破崙返法後,他指揮第七軍,在阿爾卑斯山與聯軍作戰,戰績頗佳。因為拿破崙的失敗,被迫於1815年7月同奧地利軍隊簽訂休戰條約。因為他再次為拿破崙效力,1815年7月24日,路易十八取消了他的貴族資格。1819年,他的貴族地位才得以重新恢復。1826年1月3日,他在馬賽附近的聖約瑟夫城堡去世,年56歲,著有《西班牙戰爭回憶錄》。

有一道菜以絮歇元帥命名的:http://anthony0520.pixnet.net/blog/post/32606442-藍帶第六課:我的完美千層!奶裢千層佐水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7%E7%B5%AE%E6%AD%87

Louis_gabriel_Suchet (1).png
Louis-Gabriel Suchet.jpg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絮歇的墳墓, 2005年.jpg
絮歇..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8-14 22:48:1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馬爾蒙受過良好教育、十分聰慧,他是一位有能力的戰術家、組織者和管理者。儘管他作戰中十分冷靜和勇敢,但在薩拉曼卡和拉昂之戰中也表現出粗心大意的一面。他的背叛從未被法國人忘記,他的“拉古薩”頭銜成了不可靠的象徵。


  馬爾蒙1774年7月20日生於勃艮第的塞納河畔的沙蒂永小城。他的父親是一位退休的皇家官員,擁有一家冶鐵廠。馬爾蒙少年進入炮兵學校,畢業後於1792年任少尉。不久升任中尉。1793年升上尉。1793年在土倫包圍戰中引起了炮兵司令拿破崙的注意,兩人成為摯友,即使在拿破崙因遭誣告而落魄之時,馬爾蒙仍然跟隨左右。1794年他被調入義大利遠征軍,在德塞將軍手下供職,參加1795年10月的美因茨之戰。1796年,在拿破崙出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後,他被晉升為少校,並擔任其隨從副官,先是在5月10日的洛迪之戰中榮立戰功,接著在8月5日的卡斯奇里恩之戰中,他果斷地將12門重炮移動到最前線,一齊發射,使得法軍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擊毀了奧軍的許多工事,並攻下了關鍵的美多耳高地。10月,他返回巴黎,不久晉升上校。1798年,他作為參謀加入了拿破崙的埃及遠征軍,在馬爾他之戰中,他身先士卒,親手奪下了聖約翰騎士團的軍旗,被提升為准將。在埃及,他參加了7月2日的亞歷山大之戰,當佔領該城後,他被任命為該城的總督,後來又參加了著名的金字塔會戰。次年隨拿破崙回國,並參加了1799年11月9–10日的霧月政變,成為新成立的第一屆議會的議員。

1800年5月,作為預備軍團炮兵司令從大聖伯納德山口穿越阿爾卑斯山。到接近山口時,險峻的羊腸小徑使龐大而笨重的火炮寸步難行,馬爾蒙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先把松樹的樹幹按尺碼鋸成兩半,將中間掏空,然後把炮管裝入其中,捆好以後,使炮尾向前,炮口朝後,在炮尾環上繫上繩索,由士兵拖著它前行。這樣每組一百人左右,輪班拉炮,無論上山下山,都十分方便,至於原來架炮的車輪,則由騾子馱行。就這樣,炮兵順利地翻過了山口。在6月14日的馬倫哥會戰中,開始,由於眾寡懸殊,炮兵損失慘重,一度只剩下5門火炮可以射擊,在得到了援軍的13門火炮後,馬爾蒙把所有大炮集中起來,乘奧軍休息時,猛烈轟擊,奧軍的隊形頓時大亂,法軍乘機發動反衝擊,終於反敗為勝。9月9日,馬爾蒙因戰功卓著晉升為少將。1801年1月,他被義大利軍團司令布律納將軍選為簽署《特拉維索和約》的代表。1802年被任命為炮兵總監。1803–1805年,他任駐勃羅傑尼(比利時重鎮)炮兵總司令。1805年,晉升為上將。

1805年,馬爾蒙被任命為第二軍(2萬人)軍長,是年8月,由於法奧戰爭迫在眉睫,他奉命率部開往德意志、渡過多瑙河、進入奧格斯堡,然後向西佔領可以俯控烏爾姆之南的伊勒河山脊,完成對烏爾姆奧軍的合圍。10月20日會戰結束後,又率部南下,阻擊由阿迪河前線回救維也納的查理大公的奧軍8萬多人。查理無法突破馬爾蒙據守的阿爾卑斯山,只得繞道匈牙利回國,結果被馬塞納元帥的義大利軍團打敗。1806年7月,馬爾蒙的軍和義大利軍團,都歸歐仁親王統轄,從奧地利的西南方監視奧軍,馬爾蒙本人則被任命為達爾馬提亞總督。9月30日,率6000人在拉古薩打敗了1.6萬人的俄軍。1808年,被封為拉古薩公爵。1809年被召回至奧地利指揮第十一軍(1萬人)。在7月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中,他率部突破了奧軍中部陣線,在接著的茲那姆之戰中也立下了戰功,這兩次戰鬥的表現為其贏得了巨大的聲望,不久在7月12日同烏迪諾和麥克唐納一起被晉升為帝國元帥,時年35歲。

在伊里利亞省當總督直至1811年,後被召至葡萄牙,在馬塞納手下指揮第十一軍。5月,他接替馬塞納任葡萄牙軍團司令。但是,由於皇帝把大部分兵力和注意力轉到俄羅斯方面,再加上西班牙遊擊隊造成的嚴重局面,馬爾蒙被迫轉入守勢。而在葡萄牙指揮聯軍的英國威靈頓將軍在1812年伊始,便給馬爾蒙來了個下馬威。1月8日-19日,聯軍攻佔了西葡邊境重鎮羅德里戈城,全殲守軍2000餘人,並進行屠城。由於缺乏兵力和攻城裝備,馬爾蒙既無法阻止聯軍的行動,也無法奪回失守的要塞,同時,他還不可能越過那些糧食已經被搜刮一空的地區追擊聯軍。而聯軍緊接著又在3月16日–4月6日攻佔了另一座邊境重鎮巴達霍斯,將全城變為一片廢墟,還奪得了法軍的舟橋。隨後,又在阿爾馬達斯地區毀壞了法軍架在塔霍河上的浮橋。這樣一來,馬爾蒙與蘇爾特元帥之間的聯繫被切斷了。因此,在6月14日,聯軍集中2/3的兵力進攻時,馬爾蒙只得退到杜羅河以北,但在得到增援之後,又重新渡河,並在7月15–21日,打敗和追擊聯軍。

雙方都在平行地強行軍,彼此之間距離最短時只有幾百米,都力圖獲得一個有利的機會來攻擊對方。由於擁有比聯軍較高的行軍速度,法軍本來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可是,在7月22日,馬爾蒙卻因為過度自信犯了一個錯誤,他派左翼離開主力,試圖迂回包圍聯軍的右翼,由於兩支法軍隔離得太遠,被威靈頓抓住了空隙,聯軍向法軍的左翼突出部分發動了猛烈攻擊。這場戰鬥在薩拉曼卡附近的阿拉皮萊斯山岡打響。當時聯軍有4.8萬,法軍總兵力和聯軍差不多,但由於只有一部分軍隊處於聯軍的打擊範圍,他們等不到援軍的到來,便遭受了失敗,而法軍的主力隨即也遭到波及,在聯軍發起攻擊後僅40分鐘,即將法軍打得潰不成軍。馬爾蒙最初試圖扭轉敗局,但他受了傷,將指揮權交給龐納將軍,後者陣亡後,克洛澤爾將軍繼續奮戰,但大勢已去,只能向布林戈斯撤退。此役法軍共損失1.3萬人,3位將軍戰死,4位將軍被俘。聯軍則損失5214人。

馬爾蒙用了近一年的時間來養傷,1813年3月,他出任第六軍軍長,5月2日,在呂岑之戰中率部攻擊聯軍的左翼,5月20–21日,又參加了包岑之戰,8月26–27日轉戰德累斯頓。在10月16–19日的萊比錫會戰中,馬爾蒙接到皇帝命令他撤出在萊比錫西北的陣地,轉移到萊比錫西南地區充當預備隊。而馬爾蒙雖然正確估計到聯軍的布呂歇爾軍團已經趕到他的面前,但還是勉強地執行了命令。結果,剛開始轉移就遭到了聯軍的猛烈攻擊。他只得放棄那不切實際的命令,就地展開防禦,撤出萊比錫後,又參加了漢瑙之戰(10.30)。後來撤退到科布倫茨和曼海姆之間,用1.4萬人抵擋布呂歇爾的8.2萬人。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他在皇帝親自指揮下參加了多次戰鬥,都取得了成功,直到3月9日的拉昂之戰中,他指揮的右翼法軍被一片密佈森林的丘陵地帶同左翼隔離開來,在晚上遭到了聯軍的突然襲擊,由於疏於戒備,馬爾蒙部一片混亂,有2500人和45門大炮被聯軍虜獲。3月30日,他在巴黎郊外的蒙特馬爾特頂住了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敵人的屢次進攻,雖然最後他被迫交出了巴黎,但他仍然率領軍隊回到拿破崙一世的麾下。

4月3日,皇帝最危險的敵人塔列朗與他會面,向他剖析了形勢,他忠於皇帝的信念動搖了,決定背棄這位將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老朋友和恩主。馬爾蒙寫信給聯軍司令施瓦岑貝格:“根據元老院的法令,軍隊和人民已經解除了效忠拿破崙的誓約。我願意促進人民和軍隊之間的諒解,以避免內戰。”在察覺到馬爾蒙的陰謀後,內伊元帥和麥克唐納元帥以讓他參加與聯軍的和談為由將他騙到了巴黎,但馬爾蒙已經部署妥當,他的將軍們按計劃在夜晚把1.2萬名法軍帶入聯軍的陣營,當黎明到來,士兵們發現自己已經身陷重圍,要逃也來不及了。馬爾蒙後來辯解,他的卑鄙叛賣是防止拿破崙出於病態的自尊心和復仇的欲望犧牲法國的軍隊,他要對法國負責。但無論怎樣,這位元帥的背叛葬送了皇帝將皇位傳給其子的希望,也從而葬送了拿破崙帝國的最後一點希望,他的軍是皇帝僅有的4萬多軍隊中最精銳的部分,分裂了的法軍再也不會讓聯軍擔憂了,皇帝喪失了最後的籌碼。當皇帝得知馬爾蒙的叛賣行為時,痛苦地說道:“忘恩負義的人!唉,他會比我更痛苦的。”

投靠路易十八之後,馬爾蒙當了議員,並擔任國王衛隊的指揮。百日王朝期間,他隨國王流亡。再次復辟後,他是指揮皇家衛隊的四名元帥之一。此後,在對內伊元帥的審判中,他投票贊成處死內伊。1817年被任命為大臣和議員。1821年他任第一軍區司令。後來擔任駐俄國大使。1830年受查理十世之命鎮壓七月革命,但巴黎最終被起義軍攻佔,他流亡歐洲,最後定居威尼斯,在那裡撰寫了回憶錄。1852年3月2日,馬爾蒙在威尼斯去世,享年78歲。

馬爾蒙受過良好教育、十分聰慧,他是一位有能力的戰術家、組織者和管理者。儘管他作戰中十分冷靜和勇敢,但在薩拉曼卡和拉昂之戰中也表現出粗心大意的一面。他的背叛從未被法國人忘記,他的“拉古薩”頭銜成了不可靠的象徵。

http://tw.myblog.yahoo.com/jw!s. ... &l=f&fid=5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C%E7%88%BE%E8%92%99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3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